前幾天,台灣發生男酗酒揮刀揚言引爆瓦斯事件,酗酒已成台灣社會嚴重問題,而「與硬性毒品不同,酒精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危險性較小的緩解壓力和減少壓抑的方式。它是合法的、容易獲得的,而且在社會上也不是那麼禁忌,所以女性對飲酒不再那麼擔心,MERYL DAVIDS LANDAU發表在最新一期《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的<酒精殺死的女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 ,已顯示飲酒過度不只對男性,一樣對女性身體產生危害。

    喝酒不只是傷心、也傷荷包,因慢性酒精中毒造成腦部酒精性腦炎,提早失智退化,行走和自理功能受損。所以曾有人是這麼說:「一人沒酗酒,等於救了一家人。」,而在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曾統計出2016年全球有超過300萬人因酗酒過量而死亡,也就是全世界每20個死者當中,就有1位死因與酗酒有直接關係,世界衛生組織也證實家人和社區都會因酗酒導致各類型的暴力犯罪、例如在酒後進行的家暴犯罪、性侵害犯罪及兒虐犯罪,而在台灣,酗酒人口據統計已達七十萬,在這七十萬人代表著可能正有七十萬個家庭的發展,可能因酗酒而受到損傷,因酗酒不只是對個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更會對家庭、學校、社會風氣、國家發展形成巨大的損失。

  故筆者特別與「趕路的雁協會」與「主恩典教會」牧師合作,希望透過戒酒者成功者的善願—幫助此時此刻在世界各地,遇到同樣生命處境的人們,以自己戒酒成功的經驗幫助這些受苦的人通過這一關,以下為戒酒成功者小凡(化名)的生命經驗分享如下。

  小凡(化名)的原生家庭是單親家庭,父親因酗酒提早往生,母親再嫁,而幼時與其生活的是繼母,繼母的家庭沒有給小凡溫暖,反而常給體罰或差別對待,而這樣的差別待遇與針對性體罰,給當時還是孩子的小凡一種不好的情緒反應,是一種回憶就會身心不舒服,這樣的回憶至少維持到小凡七歲才結束,小凡這段童年記憶不是彩色快樂,是灰暗壓抑的,而小凡酗酒的父親在往生前,常在家中與繼母因經濟問題大聲吵鬧與肢體衝突,小凡父親長年酗酒,每天都要喝,酗酒讓小凡的父親無法盡一家之主的經濟責任,導致一直無法在經濟上給予家庭幫助,而這樣的家庭環境也讓小凡對於原生家庭有不親近,不溫暖的感受。

  因酗酒問題而產生的負面家庭經驗,使小凡認為外面的朋友比較重要,讓小凡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漸行漸遠,也結交了新的朋友,在新朋友的協助下,自己到外面去租房子展開新人生,但是好景不常,卻遇到與毒品有關的朋友教其吸食安非他命,但在一次衝擊下,讓小凡知道毒品對於生命的侵害,因和自己關係最好的乾哥是因為吸食過量的安非他命,長期濫用毒品而突然死亡,這對小凡是一個狠狠的當頭棒喝,當下便下決心不再碰安非他命。

  後來小凡因種種原因進入夜店,接觸並販賣軟性毒品,一開始無知的以為軟性毒品不會傷身,到後來發現這是錯誤的認知,也透過沉迷酒精來紓壓,也因為這些不好的事情,與妻子的距離越來越遠,終至離婚。

  小凡在失去了原先期盼許久的小家庭生活後,便全力投入工作,順利獲得上司與同事的賞識,但小凡卻因過度工作導致空虛感襲身,日積月累產生了憂鬱症狀,面對憂鬱症狀,小凡更加靠酒精麻醉自己來逃避,當時小凡無法在精神上對抗憂鬱,反而只能選擇每天酗酒逃避,每天讓自己灌醉,隔天酒醒後繼續工作,一周自己喝的空酒瓶至少有數十隻,然而這樣的酗酒生活是重複小凡父親的老路,小凡意識到自己的狀況,需要超越這樣的軟弱,不能用灌醉自己來逃避問題。

  小凡後來透過信仰與家人的支持,加入了「趕路的雁協會」與主恩典教會,漸漸地因為信仰超越了酒癮,除找回了自己的健康生活、也找回家人、找回自己的人生,面對來自酒癮的困難與挫折,小凡從信仰中得到很強的力量,這種正向力量使其超越了原先的軟弱,因為信仰讓他直接面對困難、挫折、並克服,不再像過去一樣不戰而逃,或一直靠酒精逃避只讓原先問題越來越複雜,因為信仰與家人所帶來的力量,讓小凡可以選擇去面對,有勇氣地和自己人生課題戰鬥,透過信仰與家人的力量,成功戒除酒癮的控制,重新找到自由的自己與最愛的家人。

文.張天泰(政治工作者、教育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