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周杰倫出新歌,周說自己寫過很多與節日有關的歌曲,像端午節的〈療傷燒肉粽〉、生日的〈祝我生日快樂〉、母親節〈聽媽媽的話〉,他笑說:「很多與節日有關的歌曲都寫過了,為聖誕節這個主題創作的歌還沒寫過,但現在有了〈聖誕星〉,以後大家要聽聖誕節的歌,除了瑪麗亞凱莉,還有我這首歌可以選擇。」,事實上,周杰倫的情歌背後有所謂的情動哲學,這可能是周本人也不知道的事,筆者說明如下。
流行音樂對社會大眾影響深遠,也成功引起不少學者的關注。以往研究流行音樂的方法是以內容分析的方式進行,將焦點鎖定在音樂結構與旋律上,其結果發現這些音樂多數是與愛情及性有關。至今為止,流行音樂的研究少有音樂哲學的高度視野,與其他的研究方式的應用,但筆者發現周杰倫音樂有哲學理論基礎,為Gilles Deleuze的情動哲學
對哲學家Gilles Deleuze(1925-1995)而言,音樂是一種變化的生成(becoming),而非單一固定的疆域。他在音樂方面的著作雖不多,但其影響力卻不容小覷,其所宣導「疊奏」般的音樂哲學拆解了音樂固定的結構、形式或符碼,釋放出一條條「逃逸路線」(the line of flight),脫離傳統古典音樂的框架為電子音樂鋪陳了一個舞臺,如Mille Plateau所出的《懷念德勒茲》(In Memoriam Gilles Deleuze)與 Sub Rosa出《獻給德勒茲的皺褶與塊莖》(Folds and Rhizomes for Gilles Deleuze)。其分裂與多元的流變樣貌,恰巧釋放了其本身的多樣貌。簡言之,音樂是一種「流變」形式,是一種不可簡化為「一」(the One)與「多」(the Many)關係的「多重性」(multiplicity)。Deleuze的情動(affect)哲學就是生長在此思想環境,以凸顯人行為背後的各種能量傳遞。
而流行音樂本身具備社會責任與情感教育的引導者角色,筆者首先以哲學家Deleuze情動哲學,說明周的〈等妳下課〉中的情動因子,而非僅關注流行音樂的結構、語句、音調與音律。也可說明Deleuze情動哲學的意涵; 第二為探究周的〈等妳下課〉中情動表現以及社會責任。為了達成本研究目的,筆者透過「藝術為本的研究」(art-based research)方式對歌詞和MV,在音樂與哲學的交叉視野中,能找到周「等妳下課」情歌背後的哲學理論基礎。
藝術為本研究的問題帶有生成性、歸納性與突發性,強調體驗性知識、藝術實踐和一個開放的、持續不斷發展的探究歷程。可能會使用非指向性的語言,強調湧現以及藝術的抵抗性,如探索、創造、遊戲、湧現、表達、麻煩、顛覆、生成、探究、刺激、照明、發掘、產生和尋求理解等。
而藝術為本的研究注重創造與探究,不將研究視為一系列的流程或是可預期的結果。藝術為本的研究所重視的體驗性知識,即是一種身體參與與情感表露,凸顯人本身的各種感性。例如P. Palau-Pellicer, J. Mena與O. Egas的作品〈德雷維爾:轉型中的烏托邦〉,是一個由博物館教育工作者和藝術家組成的團體用身體來表達自己的行為,用手勢與動作作為公眾和藝術家之間的聯繫。藝術作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理,流行音樂也是反映著我們的生活。
融合情動哲學,透過藝術為本的方法對「等妳下課」中的歌詞、MV進行探究,在視覺與聽覺的層面上進行豐富的情動體驗,彰顯言語前的認知方式,歷程中充滿著想像、生成、創造等的多種探索意義的行為。因對Deleuze而言,意義來自非人稱與不同事物之間的組裝,是從......與......之間而來,沒有單一的起點與終點,肯定了「與什麼同在」(being with)的積極意義。周的「等妳下課」不再只是周杰倫的一首歌,而是與台師大環境、情動哲學、社會責任等相互纏繞,在藝術為本的方式下進行意義的重組與編碼,開拓人際之間、人與物之間的各種可能,一條條不確定(偶然)的逃逸線儼然成形。
在Deleuze的哲學思維中,其思維特質不在於重複過往研究以及尊崇早先預定的規則,而是透過各種不同領域的思維進行差異創造,沒有永恆不變的概念與事實,所呈現的思想是不斷創造與流變的圖像。Gregory Seigworth and Melissa Gregg認為情動存在於共振和節奏中,發生在「穿梭強度的最細微之處」,作為一種身體能力的梯度,它出生於中間(性)狀態。將藝術為本作為本研究的方法,研究者本身的角色是開放性,可以接受各種媒材的相遇。以此作為分析研究時,可以釋放身體最細緻的情動,同時捕獲歌詞與MV之間的中間(性)圖像的意涵。亦言之,筆者分析的方式不像過去只著重歌詞的內容分析,而是將歌詞與整個背景納入,以藝術的方式進行情動分析。
回顧歷史,周的「等妳下課」發表的當天,同時是周杰倫為慶祝自己三十九歲生日的創作。此歌詞方面所引發的思辨和討論如下:
1.歌詞語意
講述的是一位同學在等著另一位同學下課,但無法分辨是男同學在等女同學下課,還是女同學在等男同學下課,因為曲名沒有給我們很多細節。好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於1935年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一文中,藉由一雙農鞋討論了器物的有用性。畫中只呈現一雙十分破舊的鞋,讓人無法對其仔細分辨,只能意會此物,傳達的是一種情感感知,讓我們無法從智性方面進行判斷。
2.歌詞情感
「等妳下課」給我們一種熟悉感,似乎過往校園的青春生活與回憶都在這幾個字之間,產生無限繚繞的音樂情緒圖像,讓舊時光的校園記憶再次出現,也讓人的精神可以回到過去,再一次反觀自己的生命成長過程,反覆深究「等」這個字,最淺白的解釋是一種時間上的流走,即等待或等候; 另一種解釋是「等到」,意味著:在妳下課之後我便能見到妳,似乎在暗示著一種只要到了時間點,雙方便能在某個地方見面的希望感。
若依照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傳統,流行音樂屬於靡靡之音,難登大雅之堂,難跟德國古典傳統音樂相比擬。但對Deleuze而言,無論是音樂、電影或繪畫,都不是一種低俗或沒有實際價值的東西。雖Deleuze畢生關於音樂哲學的研究並不多見,甚至也沒有一本完全屬於音樂的哲學論著,而是散在各個文本之中,其所舉的例子或音樂家(Alban Berg、Olivier Messiaen、Edgard Varèse、Karleinz Stockhausen)也並非完全如出一徹。儘管如此,Deleuze對於音樂哲學的思維仍具有貢獻,特別是他將哲學與藝術都視為是思考的樣態,只不過前者是「概念」的思考,後者則是知感與情動力的思考。
所以對Deleuze來說,疊奏般的音樂最能擘劃出各類型逃逸的路線,疊奏音樂的許多變化與繁殖性一樣,促使我們無法給予音樂一種單一的結構、形式或符碼指稱,其分裂與多元的流變樣貌,恰巧釋放了其本身的多樣貌。音樂是一種「流變」的形式,是一種不可簡化為「一」(the One)與「多」(the Many)關係的「多重性」(multiplicity)。』而音樂的複雜性如同人身上的情動,是無法被規約與預先判斷,總是在情境中、在相遇中形成。流行音樂儘管歌詞淺顯易懂,但透過音樂的表現,卻能勾起人們在認知行為之前的情動,情動力未具雛形的能量,讓聽眾透過豐富的身體經驗進入歌曲意境,從而引發相對應的情緒狀態。
Deleuze援引Bergson的概念,明確指出:我們並非知覺事物或整個影像,事實上,我們的知覺其實更少,我們僅知覺我們所感興趣以及想知覺之物,更簡單地說是我們所知覺的事物是對自我本身有利。所以透過音樂而撥弄聆聽者著心弦,在當下、過往的經驗中,觸動著對於人事時地物的情感抒發,可謂是流行音樂中所乘載的一種目的。簡言之,流行音樂的目的不僅有其功能性,還有一種觸發,激蕩出人們內心的感受。
回到周杰倫「等妳下課」,此故事起頭是一名高中男生在畢業後,想對高中時期暗戀很久的女孩告白,於是在女孩住處附近租房、默默守候著她,彈琴寫情書,只想把自己的心意傳達給她,卻一直找不到時機與方式,只能每天苦等著女孩下課,希望以不期而遇的方式,再續前緣。整首情歌先以倒敘的方式,敘說鋪陳男主角的心中悔悟-高中時期因不好好學習,導致無法考上跟喜歡的人一樣的學校,為了彌補過去與增加相遇的機會,男主角想方設法先搬到女主角讀的大學旁租房子,並在附近找尋工作的機會,因男主角有自彈自唱的才華,為了女主角在人群中回眸一眼,決定在師大夜市的街道表演,最終背景音樂在「告白氣球」的歌聲下,女主角「終於」回了頭看了男主角,但卻沒有明確的結果,可能苦盡甘來獲得幸福,也可能到頭來徒勞無功一場空,但故意留給聽眾一種開放式結局,正是周整首情歌的高潮處。
而周的「等妳下課」有純粹男女愛情的元素,此特性在華語流行音樂隨處可見,但值得再去探究的是,為何當人們在聽這些帶有愛情元素的歌曲時,總能憶起關於自己生命經驗中的青春往事,特別是「回到校園愛情的浪漫體驗」,而此種「由過往所產生的非意象逐漸萌生」,這便是「情動」的表現。
情動不能被還原成某一觀念或想法,而是一個發生於行為前的承受力量,也是各種能量間邂逅的積累。青澀的高中生涯,渴望愛情但卻害羞怯步。
每個人都有愛人以及被愛的權利,愛人是一種責任,被愛是一種幸福,兩者間沒有絕對的對與錯,都只是一種身體純粹強度的表現,與認知及情感不同。在「等妳下課」歌詞中:
記得我寫給妳的情書
都什麼年代了
到現在我還在寫著
總有一天總有一年會發現
有人默默的陪在你身邊
也許 我不該在你的世界
當妳收到情書
也代表我已經走遠
親手用信紙「寫情書」,這是老派愛情信仰和實踐者才會做的事,對習慣社群科技媒體的現代人而言,是一種很難想像的事情,但卻是許多人的回憶。歌詞中的「都什麼年代了,我還繼續寫」透露著兩種含義:(1)從高中到大學情動能量的持續積累:藉由身體與紙筆書寫讓這份愛慕之心持續不斷,信紙記載著過去-現在-未來三種不同時間的能量,每一種能量都源自身體的情動能量,隨著時間轉移,這份情意更加濃烈。(2)在這「消費社會」中,速食愛情取代傳統守護與愛護的心,愛情觀念的轉換,還有多少人能不忘初心,認真去守護摯愛。
學校旁的廣場 我在等鐘聲響
等你下課一起走好嗎
彈著琴 唱妳愛的歌 暗戀一點都不痛苦
痛苦的是 妳根本沒看我
我唱這麼走心 卻走不進妳心裏
在人來人往
找尋著妳 守護著妳 不求結局
喔
你又擦肩而過
我唱告白氣球
終於你回了頭
為妳等待鐘聲、為妳彈琴唱歌,甚至是在台師大商圈附近的巷弄間,期待能與妳不期而遇,儘管每次都事與願違,只能默默地守護這樣的愛。
身體情動除了是不可還原、不可控制的實際表現外,它還是一種與外界事物的邂逅,將各種不同能量集合與發散,成就出不可預期的行為。師大商圈這人來人往的熱鬧街頭上,周「等妳下課」MV男主角雖獨自一人彈著吉他、唱著歌、哼著曲,但身體情動與外界各種景物的共鳴,成功地將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他身上,形成一種獨一無二的表現圖像。在這情歌圖像中,充斥著音樂的失落的、期待的、暗戀與痛苦的能量,各類型能量匯聚一起,直到「告白氣球」這首歌傳入妳而裡,所有積累的能量按耐不住,而妳終於回了頭看了我。身體情動的能量在此瞬間爆發。
而身體的情動表現是一種不可預期的行為,一個身體總是影響另外的身體,或者是被其他身體所影響。一個身體不論多麼渺小,它總是包含著無數的粒子所組成,代表動與靜、快與慢的互聯關係。互聯的關係反映在「等妳」的過程中,包含了在師大的操場上、師大商圈的巷弄以及早餐店,歌詞將各種身體的情動串接成各個複雜的圖像,形成了一幅幅等妳下課的連續表現。這種表現不是斷斷續續,而是綿延不絕的能量流。情動表現與MV搭配,更凸顯情動中那持續不斷的能量。歌曲中的各種等待女主角的場景,情動的表現自由穿梭於過去、現在、未來,跳脫時間上的限制,完全由情動來開展這種「不求結局」為愛而愛的純粹愛情。
最後,筆者其實還可以再做更深度的討論,但鼓勵周杰倫能接棒,由創作者自己來找尋自己情歌哲學的理論基礎,讓自己音樂真正走向偉大的作品之境界!
文.張天泰(教育博士、政治工作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