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偏鄉教師正受到政策制度上,諸如代理教師比例過高、工作負荷過重、原住民老師人數不足等多重問題壓迫,除必須在教育政策進行倡議和修正,筆者認為台灣偏鄉教師圖像需要重建,讓教師到台灣偏鄉成為一種賦權(Empowerment)的過程,而美國當代教育哲學家Maxine Greene曾通過開發美學課程開展師培教育,以期培育教師的審美意識及審美能力,故筆者引用Greene思想來詮釋台灣偏鄉教師圖像,最後以其教育思想為棱鏡,結合台灣偏鄉教育場域的獨特美學空間,來嘗試重建台灣偏鄉教師圖像。

    Maxine Greene(1916--2014)被譽為繼J.Dewey之後,美國當代最重要的教育哲學家之一,她被美國課程理論學界的認定為「概念重建學者」,但她總是以教育哲學家自我期許,其「存在現象學」著重喚醒每個生命存在意義,強調學校教育與真實社會,彼此不可脫節,主張回歸所謂的「生活世界」,對美國到全世界的學校教育,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Greene 的學術關懷層面,除了教育哲學外,其關注領域尚包括藝術與美學、文學、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學校革新、師資培育、社會正義、民權、婦女研究等議題。Greene在《學習的全景》(Landscapes of Leaning)一書中曾說:雖然悲觀常伴隨著批判,但我相信,教育工作者可能獲得克服悲觀的能力。作為歷史性的存有(historic beings),畢竟,教育工作者註定要展開行動。

  而Greene作為一個實踐哲學(doing philosophy)的信念追隨者,她一直堅持以下原則,哲學與教育應該不僅是「沈思的」或是「說的」,更應該是「實踐的」,Greene也相信,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在「幫助學生及其教師能在生命中創造意義」,在生活與教學中能以批判的態度,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命與環境後,成為一位在自己教學中展開生命交流與意義創造的實踐行動者,包括教師的自我轉化與社會改造的行動,故Greene是向外積極參與社會、參與政治各種實踐活動的行動派教育哲學家。

  故筆者在此文提出教育哲學家Greene教育思想對台灣偏鄉教師圖像重建的啟示:(一)台灣偏鄉教師作為帶領師生全面意識覺醒的批判性旁觀者;(二)台灣偏鄉教師作為實踐取向教育的示範者;(三)台灣偏鄉教師作為追求社會正義的行動介入者,說明如下。

  (一)台灣偏鄉教師作為帶領師生全面意識覺醒的批判性旁觀者

    教師養成教育不再僅僅是通過職前教育,獲得必備的教師技能和教師素養,並通過職後在教師專業發展的技能和素養上得到一定提升。而Greene教育思想讓師培教育,不僅是技能和素養的提升,更是自我意識水準的提升,教師專業發展需要教師意識的「全面覺醒」。而現今新生代台灣偏鄉教師遭遇到的職業生涯迷惘、社會地位較低、教育身心負擔沉重和偏鄉教育環境適應難度大等問題,台灣偏鄉教師在遭遇到上述挑戰時,更需要帶領師生全面意識覺醒的批判性旁觀者之教師圖像,透過台灣偏鄉教師主動透過反思性教學研究行動、強調能進行師生夥伴關係的理解和共情、專注在地經驗結合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師課程發展專業、以及通過親近在地偏鄉教育的教學溝通對話,讓台灣偏鄉教師成為帶領師生共同全面意識覺醒的批判性旁觀者。

    而台灣偏鄉教師需要在社會和偏鄉教育情境的新生代教師專業知識、技能和精神內化,並從教師角色體驗和認同上,進行全面的意識覺醒,先紮根具備在地特色氣息的學校環境,去學習和理解在地教育知識和學科知識,並最終內化為完整而扎實的個人教師專業知識體系(PCK: Pedagogy Curriculum Knowledge),另在透過現代化的教師專業發展,促使新的教育專業知識和技術能融入當地傳統的教育,先讓台灣偏鄉教師具有與在地教育文化共生的教育目標,注重對 「文化偏見」或 「文化前理解」的批判性反思習慣的養成,並在將這樣的反思性知識教授給學生,達成實現從「教師教學者」向 「台灣偏鄉教師教學者」角色的意識覺醒,使台灣偏鄉教師能作為帶領師生全面意識覺醒的批判性旁觀者。

(二)台灣偏鄉教師作為實踐取向教育的示範者

    目前台灣偏鄉地區的小規模學校不僅所處地理位置偏僻,而且這些學校的教師年齡普遍偏大,教育觀念比較傳統,難以招到並留住新生代老師, 教育哲學家Greene重視實踐取向的「做哲學」,而台灣偏鄉教師圖像為實踐取向教育的示範者,能用行動實踐帶動教師專業發展,實踐取向的台灣偏鄉教師專業發展,旨在促進台灣偏鄉教師在學校教育過程中重視、聚焦和回歸教育實踐的同時,也推動和固化教育實踐主義的獨斷論,促動新生代教師角色認同危機發生。

    教師專業發展包含規劃能力、教學能力、管理能力、評鑒能力、專業發展能力等,而在台灣偏鄉教師的教師專業發展中,最重要的是結合在地的教學理論,並給予台灣偏鄉教師在教師專業發展上增權(empowerment),透過台灣偏鄉教師用行動實踐帶動教師專業發展,具體組織教師團隊和主動承擔台灣偏鄉教育責任,因教師需要在透過教師專業發展,同時圓滿教學者、研究者、反思者的三大角色,在教學上做好學生的內容學習指導、文化知識傳授,在研究上研發課程與教學設計、教材教法和評量方法,在反思中做好實踐取向教育的示範者。

(三)台灣偏鄉教師作為追求社會正義的實踐者

    教育哲學家Greene提及教師需要關注社會正義,因為「實踐」不止關於個人的生命樣態,更牽涉到社會群體的發展,在過程是一種反思與行動的交互辯證,而目前台灣偏鄉兒童是教師面對的特殊教育對象,學校是偏鄉兒童最主要的學習場所、生活場域,台灣偏鄉教師作為學校的重要角色,是偏鄉兒童在學校中接觸頻率最高的一個群體,偏鄉兒童能否順利因為台灣偏鄉教師的教育而能進行社會流動,透過教育達到教育公平,這是社會正義的指標之一,而台灣偏鄉教師要同時關注偏鄉兒童,師生一起面對在成長過程產生的生理、心理、教育等問題。

    而台灣偏鄉教師作為追求社會正義的實踐者,必須超越現有以標準化的語言為主導的教學語言,重新尋找、共同建構一種共同的行動語言,一種審美的語言。這種語言引導偏鄉兒童去關注現實的不同面向,從而更好地認識現實的多重可能性。台灣偏鄉教師以此來發現偏鄉兒童具備潛在的多重可能性,也同時為台灣偏鄉兒童搭起學習鷹架,師生共同去創造具有不同可能性的未來,並為之奮鬥努力,此為具備長遠眼光的、更具生命深度的「有效教學」。

    而台灣偏鄉教師能去觀察每一屆不同的偏鄉兒童,都擁有獨特的生命樣態、不同的生命能量,台灣偏鄉教師透過教育教學、陪伴互動,引導留偏鄉兒童的潛在能量開展,在教學過程中,台灣偏鄉教師和學生同樣會展開全面覺醒,讓教學不只是教學,學習不只是學習,學生在學習到知識和能力的同時,台灣偏鄉教師的教師專業發展也是同步發展,讓台灣偏鄉教育能擺脫日復一日機械式知識的傳遞,也避免避免教師熱情逐漸消失,在台灣偏鄉老師引導兒童生命能量的開展時,也一起激發教師內在生命力量的重生活躍,最後幫助師生發現日常教學中,以往看不見但真實存在的的詩意和美感,真正圓滿一項終生不悔的台灣偏鄉教師專業發展的事業,用生命描繪台灣偏鄉教師對不公不義絕不冷漠的隔岸觀火,透過教育的行動介入,成就台灣偏鄉教師作為追求社會正義的實踐者之教師圖像。 

    教育哲學家Greene一生面對著各種形式的、各種阻礙的牆,包含她身為猶太人和女性的身份而來的重重阻礙,但她知道要超越阻礙,而不是屈服於阻礙,所以她用生命的實踐來突破這些阻礙,因為 Greene認為自由意味著克服困難或阻礙,當一個人因為外在因素而實現潛能時,便是面臨阻礙,必須克服阻礙才能得到自由。若一個人無法理解或根本不在意阻礙,那麼真正的自由是不可能的。所以她例舉 Dostoevsky(1821-1881)的小說《地下室手扎》(Notes from Underground)裡冷漠的旅人,她認為這樣的人便是不在意阻礙,只是在遇到石牆時才停下來。Greene不斷強調的美學教育,便是要喚醒人們對阻礙的覺醒,不要將之視為理所當然,對人生的冷漠是自由最大的殺手。而我們所遇到的障礙或「牆」是人們建造的,受到人們心中想調解或排除的支配,並非客觀存在或普遍的事實,或是不受人類行為的影響。此時,教師便是促進教育的最大關鍵,因為教師可以透過創造一個有利於培養自由的氣氛,讓學生能對他們的生活世界有些認識,而且不會再認為事物該保持原貌。因為現實生活中的「牆」到處聳立,而Greene 認為一位理想的人是能夠關懷的他人,能認知到「牆」是個障礙,並選擇理智且持續的對抗和超越它。讓教育要培養能夠對抗和超越「牆」的人。 

    目前台灣偏鄉教師的職業倦怠(Teacher burnout)問題嚴重,及負向情緒包含痛苦、逃離、退縮等狀態,正遭受到多重困境,筆者希冀透過本文的研究成果,可幫助台灣偏鄉教師突破上述各種困境、超越被負向標籤化的牆,重建找回真正台灣偏鄉教師圖像之榮耀榮光!

文.張天泰(教育博士、政治工作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