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民黨對於「藍白合」的聲聲呼喚,柯文哲再度展現其引領話語權的能耐,脫口一句「比民調,輸的退選」,讓政壇又掀起一波熱議。看著柯從被動轉趨主動,國民黨反倒顯得有點縮手,只虛應故事的回應「尊重」,未有正面接球的意願。那麼,柯所提的方案,有可能讓「藍白合」塵埃落定嗎?以下是我的分析:
⭕合理之處:
✅一、「成王敗寇」,誰贏誰出線最簡單,省去冗長的談判時間與成本。畢竟,選戰已進入倒數100天了,假若還要從價值理念談到聯合政府,大概選舉都結束了。
✅二、端看近期各家民調,侯柯互有領先,呈現麻花捲式的纏鬥,因此比民調並無單方受惠的情事。更況,國民黨如果相信自己的組織盤,認為地方動起來,侯的民調就會回升,那就更不應懼怕用民調比勝負。
✅三、「輸的退選」,看似為合作設限的惡意,但卻是給予共推的總統參選人、更大擇定副手空間的權限。試想,賴的副手絕對是女性(不是蕭美琴,就是鄭麗君),假若柯與侯搭配,「男上加男」,少了剛柔並進的氣息,只怕在拓展選票上,也是難上加難。與其最終因副手因素敗個幾趴,不如充分授權給候選人,相信無論是鄒開蓮、抑或是柯志恩,都會比侯柯配要具有賣相。
✅四、藍白和而不合,或會令某些支持者擔心,落敗一方的選票無法悉數凝聚,但相信這樣的擔心留於過慮。因為,歷次民調皆有近六成的選民期待政黨輪替(趴數正隨著藍白不合遞減中),這些支持者,說穿了就是想「下架民進黨」,只要非綠能順利整合出一組人選,套句林九萬的名言,「就算是擺上一顆西瓜,大家的票也會投下去」,人選反而成為次要的。
❌窒礙難行之處:
❎一、民眾黨提到,找「公正第三方」執行民調,但坦白說,真正公正的,不會想涉足政治,現階段執行過政治民調的,背後都不可能是公正、沒有立場的。如何敲定執行的民調機構,絕對還有得吵。(不健忘的話,民眾黨先前找勤業眾信執行第三方廉政平台,就是最好的例證,類似這種具有公信力的機構,根本不會想涉入政治。)
❎二、非綠候選人,除了侯、柯之外,還有台灣阿銘,整合民調是否要納入郭董,或將成為此方案能否執行的關鍵。因為擺明了,柯郭的選票同質性高,舉凡納入郭董的四腳督民調,柯都會落後於侯,是故柯想當然爾應不想納入郭。但不甩郭的結果,就是讓郭更具有正當性參選到底,即便最終藍白合、回到三腳督戰局,但泛藍選票被分食的結果,也許還是功虧一簣,讓整合毫無意義。
❎三、更細緻分析,選舉脫離不了固樁、拔樁等地方割喉戰,這些「樁腳名冊」,乃各地方派系長年經營人脈的機密檔案,要拿出來分享談何容易。今假若柯文哲勝出、代表藍白參選總統,坐擁地方執政優勢的國民黨,真能毫無保留的公開樁腳資料、讓柯逐一拜訪?彼此間薄弱的互信基礎,恐怕會是藍白合之後,更棘手待解的難題。
❓「藍白合」以外、贏的可能?
看著柯文哲頻頻放話,甚或不惜揚言要每區提名立委人選,拉下藍營引以為傲的地方優勢,相信部分藍營人士也頗不是滋味,近期「侯韓配」意外成為熱搜關鍵詞,或許就是一種對「藍白合」的反動情緒。就我分析,若民眾黨對藍白合持續採取高姿態,「侯韓配」或許會是國民黨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試想,如果2024確定是三腳督,則「侯韓配」可望找回深藍支持者,即便沒有柯所能吸納的年輕與中間選民票源,國民黨仍可將目標鎖定在鞏固韓2020的38%選票水平(韓當年也幾乎沒年輕與中間票),若按2000年同樣是三腳督、阿扁以38%勝出的前例,仍有險中求勝的機會。
另外,「侯韓配」將泛藍選票極大化的結果,將驅使柯文哲為了穩固民眾黨不分區選票,勢必得向外拓展,想方設法、從中間與泛綠光譜中去挖票,此舉或可稍微減損賴穩到不行的基本盤,讓三方競爭更加均勢,不再有一方獨大的現象。
不知大家對「藍白合」的看法如何呢?
我是悲觀以待,但對非綠2024的選情,仍有相當的期許!
總統或許無望,但冀望國會可以出現三黨不過半的局面,讓行政與立法分屬不同陣營,多少起到相互監督制衡的民主效能。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