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第二階段收件已接近尾聲,根據迄今報載所披露的連署情況,要達成民進黨矢言的「35席全罷過二階」的理想,似乎已相去不遠,顯見這波罷免浪潮,確實已蔚為風潮,仿若不跟進就是落伍、就是反民主,聲量的優勢,儼然已經完全傾向綠營。
當然,不少藍委會過二階,諸如仇恨值高的徐巧芯、傅崐萁,地方山頭出身的顏寬恒,初出茅廬的羅廷瑋,乃至於涉入侵占國有地的林思銘,基本上不意外。但就連形象頗佳的江啟臣的罷免案也闖過二階,就代表著綠營操作此波大罷免,基本上已是無差別式的地圖砲攻擊,殺傷力極強啊!

那麼,是誰給了民進黨如此大的力量?又民進黨是如何從擺明「選輸不甘願」的印象,演變到迄今師出有名的獲得討伐在野立委的正當性?其中的質變過程,身為政治評論員,總覺得耐人尋味。答案,一言以蔽之,就是「民主,就是槍桿子出政權,唯有不斷的鬥爭,才有民主。」說來很弔詭,但且看本文接續的分析,或許就會明白箇中的道理。

過去,我們所認知的民主,基本上就是「選舉」,透過各級選舉,選出可茲代表我們的人選,之後便仰賴著制度的設計,當選者各司其職的做好自己的工作。這種「制度式民主」,乃諸如國民黨這種傳統色彩濃郁的政黨,所奉行的政治運作原則。
所以,您或可看到,當他們以往在立院屈居少數期間,喊喊口號、鬧一鬧自然也會,但多半不會持久,大多做做樣子、表個態便罷,因為他們心裡明白,按照制度規定,即便再怎麼反對,最終還是得靠表決來定勝負,屆時民進黨想過的任何法案,一樣都是輕騎過關,過程中所做的一切,或都只是徒勞。
如今,國民黨躍身國會第一大黨,聯合友好的民眾黨可穩穩掌控國會多數,按照制度,舉凡他們所想要擋下來的行政院提案、所想要通過的法案,基本上都能輕鬆三讀。仗著這點制度所保障的優勢,顯然在甫就任之際,多少確實有點見獵心喜,在極短的時間內,就陸續通過國會改革、財劃法、選罷法修正等重大法案,莫說期間因著綠營多方阻撓而在立法院缺乏共識討論,其實在對人民說明法案重要性方面,相對也非常貧乏。畢竟,對國民黨來說,制度給予這樣的權力,我想過就是要過,一切都是依循制度在走。這導致民眾普遍對各該法案一知半解,無異於把詮釋權拱手相讓,才給了民進黨留下絕地大反攻的破口。

對民進黨而言,從他們發跡的過程便可窺見,就是透過不斷的鬥爭,一步步鞏固自己的權力基礎。從體制外的公民運動到體制內的議會政治,「選舉」從來都只是達致民主的手段之一,而非唯一,因為他們始終明白,談甚麼制度都是假的,能夠成功說服多數人民,才是真理。
所以說,就以此次大罷免為例,罷免行動真是任滿一年才開始的麼?真的是因為藍白大砍總預算案、搞到行政院連衛生紙都買不起而來麼?顯然不是,在某些五五波的選區,當選的隔天,就已經陸續有罷免的粉專成立,又大家不妨回想一下,老柯提大罷免,是從總預算開始嗎?打從新國會任期、韓國瑜當選院長開始,那些過往黑韓的老套路,根本就一直在反覆上演著。只不過期間幾個關鍵表決時刻,都未能炒熱罷免的聲量,一度讓人以為罷免會無疾而終,直到總預算案審議,在野立委幾項非常離譜的凍刪提案被揭露,這才讓綠營逮到機會,大作文章,結合「抗中保台」的老梗,成功的說服人民相信,這群藍白立委,就是來亂台灣的!端看當前罷免二階的大豐收,顯見這樣的說服過程,是相當有效的。

所以說,民進黨從來不認為制度是重要的,甚或更精確的說,他們始終相信,人民的肯認,永遠是擺在制度之前的。換言之,只要論述能說服人民,誰管你多數少數,都要下去領五百。坦白說,這做法有點民粹,但換個角度想,民主本來就是以民為主,又民意如流水,轉瞬間就會改變,徒然的用定期選舉的制度來綁住民眾的意志,又是否真的合宜呢?!
綜言之,國民黨真的該醒醒了,溫良恭儉讓的尊重制度,天真的以為制度可為自己的權力帶來堅實的保障,真的好傻!不願付出更大的努力,去不斷說服民眾為何得繼續支持你們坐擁國會多數的理由,就只是反覆的強調自己是多數,說著都是少數民意在杯葛,而拿不出具體福國利民的舉措,對於綠營似是而非的攻訐,也提不出完整的論述加以駁斥,則最快也許就在八月,藍營或許就會體認到,制度所保障下的多數,早已遠颺,一去不復返了!

端看當前局勢,國民黨再不警醒,再繼續沉浸於制度所保障的僅存優勢,而不亟思說服民心或已思變的群眾,大概真要GG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