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面臨公民社會對藍委大罷免的浪潮,不思踏實向選民解釋,反而急著用「反綠共、戰獨裁」的口號來汙名化對手。結果遭到與中國共產黨關係密切的媒體傳話斥責後,改用「納粹」這個標籤,又遭到德國在台協會的指正。他的所作所為,其實與戰後共產世界的手法如出一轍。

二戰方酣之際,同盟國思索戰後應如何處置德國時,一致認為必須連根拔除德國人的軍國主義思維。因此,戰後美、英、法、蘇四國分區佔領德國時,最徹底執行的就是這個任務,在西方三國佔領區稱為「去納粹化」(Denazifisierung);在蘇聯佔領區則因共產國際長期將希特勒與墨索里尼等反共專制政權概括稱為「法西斯主義」,因而執行「反法西斯政策」。

有趣的是,共產國際一方面正確地指出,「法西斯主義」並沒有隨德國的納粹黨與義大利的法西斯黨覆滅而消逝;另一方面,卻看不見共黨的專制本質與法西斯主義根本十分相像。

東德政權與納粹政權的差別,主要在於不再高舉「德國、德國,高於一切」(“Deutschland, Deutschland, über alles”,德國國歌第一段歌詞);但在收編社會組織和高壓統治上,其實根本不分軒輊。

東德政權緊接在納粹政權後,中間只隔了 4年蘇聯佔領時期,都是高壓獨裁的極權統治:都是以黨治國、以黨領軍、以黨的意識形態控制媒體與教育、以黨來控制經濟、以黨來控治社會,將社會各個層級的人群組織加以收編,並且以特務組織來嚴密監視社會各個角落,布下天羅地網。

當年有不少東德人不想要在這種政權底下生活,紛紛跳過鐵絲網進入西柏林和西德其他地區。為了避免人力繼續流失,東德政權在1961年8月13日柏林築起一道圍牆,是人稱之為「柏林圍牆」,其實真正的名字是「反法西斯防護牆」(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自己是不民主的獨裁政權,卻不要臉地罵民主陣營是法西斯。

東德政權層層收編的結構與高壓統治,對台灣人而言並不陌生。事實上,我們也曾經有過一個高壓獨裁的黨國機器,在短暫下野時並沒有受到轉型正義的糾正,如今復辟後改以民選包裝來表現其正當性,本質上卻更加變本加厲、更加粗暴。台灣社會各個角落也曾被徹底收編,殘留質未去,今天台灣仍到處可見黨國餘毒。

最可笑的,國民黨逃來台灣改造後,是列寧式政黨,實施的是獨裁統治。如今卻大聲嚷嚷說要「戰獨裁」,還把對手貼上「納粹」的污名。這招,跟共產獨裁的東德當時罵民主自由的西德「法西斯」比起來,不過是東施效顰罷了。

面對德國在台協會的糾正,朱立倫稍早又在臉書上貼文反嗆要德國檢討當年納粹黨運用「合法程序」對付其他政黨的手法。他不要你知道的是,納粹黨當年在德國國會沒有過半,是夥同類似台灣民眾黨這種腳色的小黨,在國會強硬通過違憲濫權的法律,再用這些法律去為非作歹。藍白這種行徑,才更像納粹黨把德國帶向毀滅的老路。

1945年春,希特勒眼見德國打不贏了,就想要德國跟他一起陪葬。他自殺後,德國官僚在5月7日宣布投降。此後有長達 4年時間,德意志這個國家從地表消失,淪為美、英、法、蘇 4國的佔領區。德意志男人死的死、殘的殘;女人大批遭性侵;小孩大量活活餓死。這就是許多國民黨人所崇拜的納粹。自己崇拜納粹、效法納粹違憲濫權,然後罵對手納粹。這種手法,真的與共產黨自己獨裁,罵民主國家「法西斯」沒有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