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當前俄烏戰爭無人機應用趨勢,上海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張曉東今(9)日在《騰訊新聞》發表評論指出,無人機在現代戰場上的戰略價值與日俱增,特別是在低空近距離作戰方面,已顛覆過往對無人機的想像。

張曉東分析,烏克蘭戰場證明,體積小、成本低的無人機在實戰中極具優勢。大型載人戰機難以有效攔截這些目標,而以昂貴的防空導彈應對低價無人機,亦形成「高打低」的資源浪費。戰爭初期,烏軍大量部署土耳其製的 TB2無人機,雖然初期戰果顯著,但隨後損耗嚴重,逐漸淡出前線。隨後,美國供應的 彈簧刀300 與 600型巡飛彈 取而代之,具備單兵操作、打擊精準、成本相對低廉等特性,為烏軍提供了新的打擊工具。俄軍則以自製立方體型巡飛武器應對,並大量引進伊朗製沙赫德系列無人機。

伊朗製「沙赫德-136」(Shahed-136)無人機。 圖:翻攝自 騰訊新聞

其中,沙赫德-136 被視為一種性價比極高的巡飛攻擊型無人機,設計上可搭載多架發射,進行密集式群攻。雖然速度緩慢、噪音大,易被發現,但其單架造價僅約2萬美元,相較於動輒80萬美元的美製毒刺飛彈,形成顯著的成本壓制。俄軍在此基礎上仿製開發出「天竺葵2」無人機,不僅續航距離提升至 2500 公里,最高時速可達185公里,且擁有與巡航導彈相當的戰術效果,常被用於執行「蜂群戰術」壓制敵方防空系統。

中國「彩虹」系列察打一體無人機。 圖:翻攝自 騰訊新聞

張曉東進一步指出,俄羅斯的這類「空中小摩托」不僅具備遠程打擊能力,還能透過簡化設計與廉價材料量產,形成規模壓力。其攻擊精度足以摧毀裝甲車輛,即便單架無法靈活調整攻擊軌跡,整體仍具破壞性。

反觀中國張曉東表示,中國無人機技術發展迅速,特別是在小型化、模組化設計上已具備產業優勢。他提到,中國「彩虹」無人機團隊正在研發新一代巡飛彈型號,使用較為先進的噴射動力系統,射程達千公里等級,不僅可進行打擊任務,亦可擔任戰場感知、電子干擾和通訊中繼等多種功能,實現多平台協同作戰。

伊朗製「沙赫德-136」(Shahed-136)無人機。 圖:翻攝自 騰訊新聞

張曉東最後強調,隨著無人機在全球戰場上的應用深化,其技術發展與戰術整合能力將成為國防實力競爭的關鍵指標,而未來戰爭的天空,恐怕也將由無人機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