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平日的下午五點,還在就讀大學三年級的小Q(化名),都會準時到某公寓迎接她今日的第二份任務——陪玩姐姐。每個傍晚,小Q都會踏進雇主的家門,等待著剛從幼稚園下課的小朋友。小Q的任務就是扮演小朋友的姐姐,陪著孩子在社區內騎腳踏車,逗孩子們歡笑。晚餐時間,小Q會和雇主和小朋友一起用餐,餐後就會繼續把精力放在小朋友的身上,陪孩子讀童話書、拼拼圖。一直到晚間九點,小Q會按照雇主的要求幫國小一年級的弟弟檢查完作業,並且哄著小朋友乖乖入睡,直到聽到小小的鼾聲,小Q今天的工作才算到一個段落。
上述的工作正在各個不同的家庭內日復一日上演,而「陪玩」這個處在灰色地帶的新興產業,當然不是每一個案例都像小Q一樣又像保母、陪玩和陪讀這樣面面俱到。但不可否認,近年來有不少像小Q這樣的大學生往這個陪玩的這個行業尋求工作機會,而原因不外乎是工時彈性、薪資優渥(鐘點費從250~500不等,若具備其他特殊才藝薪資還可以往上提升),且工作內容相對輕鬆,幾乎不需承受傳統工作市場中所謂的工作壓力。
換一個方面站在家長的角度上來看,聘請一位還未出社會的大學生,在特定時間內扮演孩子們的哥哥姐姐,補足了家長陪伴、關懷不足的空缺,也多一個得力助手共同照看自己的孩子,薪資又不像聘請一位正規的保母那樣昂貴。更重要的是,陪玩人員們皆是到府服務,相對降低了家長們對孩子人身安全方面的顧慮。而下班返家的家長們更可以解放雙手、放空腦袋,暫時卸下育兒壓力獲得片刻喘息。因此,在多重優勢的推動下,無論是提供服務的一方或需求方,這項產業正以近乎爆發式的速度、雙向同步的飛速成長。
而近年來陪玩哥哥/姐姐的大量出現,反映了現代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理念轉變。過去,家長們傾向把孩子們送去課後安親班、補習班,除了讓補習班老師輔導孩子們完成當日作業之外,也可以讓放學的孩子們在每個平日的傍晚有固定的場所暫時安置。補習班的定位在台灣已然成為一種傳統的教育產業,管理學生的方法也較為制式且不彈性,安親班老師也很容易出現一對多位學生且混齡的複雜處境。比起把孩子們置於補習班這類學習相對緊湊且略帶壓力的環境中,現代趨勢下的爸媽們更願意支付額外費用讓陪玩哥哥、姐姐們到府服務。
因此,從安親班到陪玩產業,能觀察到的不僅僅是陪玩此類新興產業的崛起,更是與教育價值觀的轉型有所關聯,從補習班此類帶有督促、管教式的社會教育場所,轉變成以陪伴及理解式為主的小型教育結構。況且孩子們在家學習更不容易分心,也更有心學習,陪玩姐姐們也可以把所有的心力放在同一個孩子身上,打造出客製化互動或學習方案,亦能根據孩子們當下的情緒調整學習節奏。
不過,雖說陪玩這個行業在明面上似乎都朝著正向的方向發展,卻藏著許多隱患,因家長和陪玩姐姐之間多為私下管道或網路社群聯繫,屬於非正式的勞動關係,缺乏法律保障,倘若陪玩的產業若出現了雇傭之間的紛爭,將沒有任何一條法律能明定是非對錯。再來,除了法規空白的隱患之外,應徵陪玩的從業人員背景複雜多樣,不只有陪玩姐姐,更有來自各個行業、不同年齡層年齡層的人們,導致多數陪玩人員缺乏正式的培訓和育兒經驗,很可能使行業上服務品質參差不齊,而除了背景多樣帶來的安全隱患之外,雇主亦難以在市場上獲得一致且穩定的服務品質與保障。
最後,若現代家長過於依賴陪玩姐姐,長期忽略親職應該承擔教育責任、育兒陪伴的角色,很有可能會使親子關係逐漸淡化,稀釋了親子間獨有的依附關係,此問題可能帶來更難處理的親子關係緊張的局面。更有研究指出,家長們的陪伴與孩子的幸福感息息相關,在(註1)Li與Guo(2023)以中國時間利用調查產生的數據研究發現,家長們抽空陪伴孩子的時間越多,孩子們的幸福感也就越高,而幸福感更是用以衡量孩子們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
在現代家長迫切地尋找外部育兒支持和教育心態轉變的同時,讓親子雙方的關係保持恆溫,適當加溫加熱,若能在事業之餘每日抽空30分鐘,長期陪伴和孩子們一起進行親子共讀、日常談心等等活動,將能給孩子們培養出一個身心健康又快樂的童年。或許,加強穩固和親子雙方間愛的基礎,才是能夠成為育兒漫漫路程上雙贏的解法!
文獻參考:
(註1)Li, D., & Guo, X. (2023). Does parental companionship time matter for children's subjective well-being? Evidence from China time use surve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4, 1096128.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3.1096128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