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晚上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青年法律人協會、台灣青年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中央廣播電台、新頭殼、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勵志協會以及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等單位等團體,共同於思享森林舉辦Y’s Day「週三青年日」第104場(「鏈結世界」系列第22場),主題:「在飛彈掉下來和沒掉下來的時候:聽聽烏克蘭街訪,聊聊台灣」。
主持人、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表示,因為近年國際情勢變化的關係,使得台灣有許多人對於烏克蘭有不同的誤解,但如同台灣一樣,烏克蘭現今也受到鄰近大國的威脅,甚至遭受武力入侵,可說是與台灣有相同的處境,應該與烏克蘭站在一起。陳方隅指出,本次講座採取了比較不一樣的嘗試,希望用紀錄片的方式,透過烏克蘭採訪的內容,讓台灣的大家能關注近年來烏克蘭的實際狀況。
台灣智庫民調與輿情中心主任郭玫岑開場時表示,「週三青年日」已不間斷舉辦104週活動,未來將持續與公民朋友一同學習、凝聚思考台灣未來的力量,期盼各界也持續支持活動。
郭玫岑指出,過去「週三青年日」曾多次聚焦俄烏戰爭議題,主要從國家層次探討援助烏克蘭是否符合各國戰略利益,或分析台灣與烏克蘭在面對強權威脅時的異同。然而,這次活動提供了特別的切入視角,從一般平民的經驗出發,更貼近台灣一般人的日常與憂慮。他期盼透過這次討論,讓台灣人重新思考,當我們有一天若也受到強權侵略時,我們是否準備好?而在危機尚未降臨前,又能為未來多做些什麼?
她強調,未來週三青年日也會持續透過討論與對話,幫助台灣青年更深刻理解烏克蘭的處境,進而轉化成台灣自身的行動與韌性。
獨立記者劉致昕表示,本次系列活動預計在台灣五座城市舉行六場放映,透過不同主題讓台灣人更了解烏克蘭的狀況。台灣不是不關心烏克蘭戰爭,也不是烏克蘭太遙遠,而是很多嘗試未試過,希望能讓在台灣的人感受到烏克蘭人。劉致昕指出,戰爭發生的方式與所在地、職業有很大相關,每個人在戰事中能感受到、能做到的都非常個人化,有各種不同的面貌,有多少條件就可以做多少選擇。透過深度街訪,就是希望從不同的個人視角,讓大家更了解烏克蘭。「在飛彈掉下來和沒掉下來的時候」,背後都彰顯了不同可以做的選擇,台灣也應該珍惜現在自己能做選擇的機會,抵禦來自中國的威脅,強化國家的實力。
本次講座中播映了三段不同的紀錄片,第一段介紹了2013年至2014年的廣場革命,為抗議親俄總統不正當與俄羅斯簽署協議,許多烏克蘭人站上街頭,最終造成了112位平民死亡。劉致昕指出,由於烏克蘭國內的親俄總統與政黨刪除國防預算、削弱烏克蘭國防實力,導致克里米亞半島快速被奪走,並在大規模戰爭之前就造成了一萬多人的死傷,最終烏克蘭只能靠著群眾募資希望努力守住國家。
第二段影片則針對被迫驅逐到俄羅斯與父親分開的三名兒童的訪談,過程中父親與孩子不斷努力互相尋找彼此。劉致昕指出,隨著烏克蘭城市馬里烏波爾被轟炸,俄羅斯進行了人口普查與清洗、凌虐與過濾,對成人進行強迫勞動或殺害,對烏克蘭孩童則快速更動俄羅斯收養法,鼓勵俄羅斯家庭收養烏克蘭小孩。從課綱開始更改,希望改造烏克蘭小孩,讓他們相信自己是俄羅斯人,並從小接受軍事訓練,迫使烏克蘭人殺害烏克蘭人,據統計有兩萬多個小孩被送回俄羅斯。
第三段影片則訪談了位於佔領區醫院的紀錄片,最終在烏克蘭軍隊的反攻下才最終被解放。劉致昕指出,過程中可以看見女性的力量與女性的故事,甚至在面對俄軍時常以媽媽身分說道:「回去吧孩子,這不是你們的地方。」醫院的特殊性在於打人的與被打的都會到醫院,而醫護仍在戰場中堅定自己的立場。影片中受訪者曾被詢問:「為什麼不拿俄羅斯護照,迎接俄羅斯新世界?」醫護的回應則是「知道活在自由的國家是甚麼滋味。」
與談結束後,主持人和青年們也針對「如何拉攏台灣中間派的討論與溝通」、「除了外交國防,還有哪些點可以引起烏克蘭共鳴」、「戰爭過程中地方政府的角色」、「俄羅斯假消息」等提出問題,與談者也深入地一一分析與回答。
Y’s Day「週三青年日」系列活動會持續舉辦,5月14日週三青年日主題是「是理性防衛還是過度恐慌?台灣該如何感知中國風險」,邀請顏維婷(中央研究院政治所助研究員)、黃兆年(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南樂(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副研究員)、楊晧暐(國際危機組織資深東北亞分析師)、郭玫岑(台灣智庫民調與輿情中心主任)一同參與。

獨立記者劉致昕。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台灣智庫民調與輿情中心主任郭玫岑。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主持人、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