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前總統在《淨零排放─能源政策的創新與挑戰》(2022年10月出版)序言指出,現在微小型反應器(small modular reactors,簡稱SMR)以及核融合(nuclear fusion)技術的新發展,顯示核能有更多有利條件成為世界未來的主要能源,台灣不能繼續死守在非核家園的觀念中,應該趁歐盟認定核能也是綠能的此刻,毅然改變僵化的能源政策。
查前述「核融合技術」的正式商業使用,距今仍有一段未知且很長的時間。而SMR不是萬能的,因為SMR係利用核分裂反應器,一定會產生使用過的燃料棒(高階核廢料),其最終處置問題,在目前仍然「無解」,是一項技術事實。
再者,核能電廠的運作,先天上就是註定工人們必須在受輻射曝露下的工作環境作業,否則是無法維持運轉的;若發生核子事故,所造成的傷害更是極其長遠且無法回復。SMR核能發電,無法完全避免前述問題,也是事實。
查2006年9月15日日本核電工程師菊地洋一與李遠哲院長對談時,李院長表示核能(按即核燃料)從開採鈾礦到濃縮處理及燃料加工、廢液及廢土處理,都需要非常龐大的化石燃料。另外,涉及使用後的燃料及高放射性廢棄物長年放置、為求安全保管必須動用化石燃料的數量,都是難以估計的龐大,我們等於在蓋一座不管是建設或維護都需要花費鉅資的二氧化碳產生物體。
依前述,使用核能不等於降低二氧化碳,所謂「歐盟認定核能也是綠能」可能是基於「政治現實」,而不是基於「技術事實」。如此擴大「綠能」範圍來涵蓋「核能」以解決「淨零排放」的問題,卻仍存在核污染,核災的風險,以及核武器擴散等問題,因此,大家要充分了解SMR核能的迷思,才能有助於「淨零排放」目標之達成。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