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營所發起的全國大罷免二階連署,即將在四月底陸續截止,就目前罷團所彙整的進度,二階達標的,至少有十餘席,會進入最後的實體投票階段。其中,又以北部地區(北北桃)的達成率最可觀,台北市藍營立委幾乎全達標,就連號稱是藍營最鐵的大安文山區、資深立委賴士葆也難以倖免。端看這趨近於失衡的趨勢,不免令筆者思索其中是否存在著制度性的偏差,倘若有,又該如何進行修正呢?以下是我的淺見,提供給大家做個參考。
回到現行罷免制度修訂的彼時,約莫就是太陽花時代甫落幕,公民團體趁著民氣可用,發起「割闌尾(藍委)」運動,希冀從制度面來淘汰不適任的立委,這才發覺到罷免制度的門檻過高,於是才有修法的倡議,催生當前「提議1%、連署10%、投票25%」的三階段制度。儘管未細查各該階段的門檻背後的依據為何,但相信是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之下、所做出的一番精算結果。
果不其然,罷免變得容易了,從制度實行迄今,至少已歷經近十場罷免投票,被罷掉的包括王浩宇、韓國瑜、陳柏惟,而黃國昌、林昶佐、黃捷等人也都差點達標,成功率不算低。時移至今,「一當選,對手就開始搞罷免」的情事已成家常便飯,如今的大罷免,就是最佳的例證。這不禁讓人開始納悶,這門檻是不是又過低了點呢?
以本次全國大罷免為例,從二階成案高度集中於北北桃的趨勢觀之,大眾輿論的推波助瀾,以及都會化連署的便捷性,著實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媒體聚焦化的集中於北部立委的發言,變相累積其在反對者心中的仇恨值,誘發出面挺罷免的動機。而人口稠密讓連署據點的設置較為容易,選民連署的成本也低,自然表態的意願就高,這些都是北部成案率幾乎達百分百的根本緣由。
尤有甚者,在當初設計制度的時候,絕對不曾想過會出現當前這種「大罷免時代」的聯合行動。制度所想像下的罷免情境,應是針對零星不適任的區域立委,因考量小規模選舉不易催出投票率,才設定25%的投票門檻。但如今,政黨傾全力的推動,還安排了全國性的宣講活動,搞得是風風火火,甚或投票日可能訂在同一天的情況下,儼然已經與全國性的投票規模無異,投票率還怕衝不高麼?(*迄今罷免投票率最高的,乃陳柏惟中二選區的53%,相信本次大罷免絕對再創新高。)
換言之,罷免制度也歷經了十餘年,在這期間,網路廣宣與社群平台的蓬勃發展,已經將公共事務的討論,推升至與過往不可同日而語的新高度。如今大家願意完全大鳴大放的高談政治,並有更高的意願付諸投票行動表達意見,這些都是當時在設計罷免門檻時,所謂曾考量過的時代變遷因素,值得在後大罷免時代重新斟酌。
當然,您或會認為,即便門檻再怎麼低,但只要被罷免者的支持群眾還願意相挺,用反對罷免的票數來輾壓,一樣還是能躲過被罷掉的災厄。然而,假若這種「選舉,罷免,再補選」的循環成為一種常態,莫說當選者無法安心的問政,又做為選民的您,覺得妥適麼?
制度,不該是嘉惠任何政黨的工具,它該是不偏不倚的保持中立性,作為選民用以選賢與能的工具。現行的罷免制度,在韓國瑜被罷掉時,藍營認為有修正的必要,在陳柏惟被罷掉時,綠營也覺得似有不妥之處,這在在的顯露出,制度本身是存在闕漏的,切莫因著當前制度嘉惠於自己,就鴕鳥心態的選擇不去面對。
畢竟,又有誰知道,未來的2028,主客會不會有所翻轉?倘若屆時行政權變成藍營執政,而換綠營掌握脆弱的國會多數,則藍營會否踩著同一套罷免制度的闕漏,同樣搞起大罷免,以其人之道還施彼身,到時候再來後悔沒有未雨綢繆,恐怕就來不及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