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民眾黨陳思宇退出黨內所有群組的新聞,只能說不意外,參酌其父親、北市議員陳建銘的貼文,應是對黨在士林北投區議員選戰,明明獲得四萬票以上支持,可穩妥當選兩席,但最終卻只有超級吸票機、「學姊」黃瀞瑩一枝獨秀,讓身為同志的陳思宇黯然吞下敗仗。假若當初黨願意祭出「配票機制」,則兩席全上的理想,應該不是夢。

諸如縣市議員這種「複數選區單記非讓渡選制」(SNTV),經常會出現政黨得票率與當選席次不成比例的情況,當選票越是集中在個人,則不比例性將會越高,如果想要達成兩者相符的理想,勢必就得祭出「配票機制」。

相較於大黨動輒拿到近半席次的優勢,小黨顯然更加需要讓政黨得票數,儘可能忠實反映在席次上,因為多一席,就多一分力量,絕對得錙銖必較。或許選民只想選自己想要的人選,那另當別論,但倘若黨部連配票機制的道德呼籲都不願意祭出來,又如何讓支持者有所投票依循呢?

身為小黨,連這樣的警覺心都沒有,獨獨放生候選人各自登山、自己努力,恐怕只會讓自我未來的發展,從此定錨在小黨的格局,難以跳脫茁壯。

不妨回顧民進黨的發展沿革,從無到有,從在野到執政,其實一路走來,是篳路藍縷,尤其是對抗的、是彼時威權獨大的國民黨。過去,縣市議員與立委,採用的都是SNTV體制,每到選舉,經常就可見到各地黨部祭出「配票單」,透過身分證末碼的分別,喊出諸如「四季春」、「五小福」等口號,籲求支持者按照配票機制,讓黨籍候選人揮出全壘打佳績。

而綠營的支持者,普遍也都願意遵從黨的指示,按照身分證編號,投給對應的黨籍人選,致使每位當選人、縱使是政治明星,其票數也都相去不遠,就這樣的打團體戰,一步步的讓黨的勢力在地方紮根。

這樣的優良傳統,約莫一直到了民進黨開始斬獲地方執政權、乃至於完成中央政黨輪替後,當席次不再需要斤斤計較,才逐漸走入歷史。然而,其所留下的無形資產,那種讓支持者願意聽從黨命令的慣習,卻持續影響迄今。這也正是為何只要是黨提名的候選人(尤其是南部),幾乎就等同是勝選保障,而那些脫黨參選者,全都得揹上「背骨仔」的罵名。顯然,綠營支持者的黨性,與在脫黨猶有勝算,並且在當選之後,還能「同舟共濟」游回黨懷抱的國民黨,是截然不同的。

「配票」,說穿了就是另種更具體的「陸戰」,政黨透過配票的指示,能檢視究竟黨所獲得的總得票數,到底是來自於支持黨、抑或只是跟隨著候選人本身,假若是後者,則一旦候選人選擇離開,這些支持群眾,或也會隨之一併被帶走。就像「時力退輔會」的當選者般,候選人依舊能仰仗著自我明星光環當選,但當初的黨,卻已然搖搖欲墜。

基此,當民眾黨在選後檢討時,屢屢提及「組織戰」的匱乏,引致地方選戰難以施展的同時,卻未能體察自我在選戰過程中,未能及時祭出「配票」、這種最廉價組織戰的機制,硬生生讓北市多掉一席,檢討真的、還是假的,相信其黨內會有一番論辯。

民眾黨未來的發展,是想仿效民進黨在野時的團體戰,儘可能地讓政治明星的光環,澤披至其他從政黨員身上呢?

還是要跟進時代力量,持續讓光環集中在炙手可熱的明日之星,賭他們都會忠誠於黨、不會有任何二心?

哪個發展路徑可以永續茁壯,答案,再清楚不過!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