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開選舉期間的紛紛擾擾,回歸到政策層面的檢視,先談談自己最在乎的「居住正義」吧!概略看了各候選人的居住政策,「社會住宅」與「租金補貼」依舊是兩大主軸,但這種著重在「租賃」面向的政策方向,是否真能滿足所有族群的需求,總覺得畫上個大問號。 

或許,各該政策為所謂的「北漂族」、「青年族群」提供了繼續在都會城市打拼的後盾,讓他們無須煩惱住的問題,但當單身族進一步希望走入到家庭的階段,則光是「有得住」,顯然已遠遠不夠,還必須要「有個窩」才踏實。 

假若「少子化」是當前所面臨的國安危機,則政策的走向,就必須沿著如何促進國人生兒育女的軌跡前進,而非阿Q的僅僅付諸一次性的補助措施。沒有屬於自己的窩,別說是生孩子了、就連想結婚,恐怕都是欲振乏力吧! 

以自己為例,當年畢業後、帶著妻小「北漂」到台北,薪資算是還行,但也只能租在新蘆線的末站周邊,每日花將近一小時通勤上班。隨著孩子即將進入國小,沒有在新北設戶籍的我們,為了給孩子穩定的求學生涯,本就有返鄉的打算,希望等孩子幼兒園畢業後,再順勢的搬家。 

沒想到,因著房價的飆漲,房東急著想賣房,希望可以提前解約,但憑我們提出提高租金等方案,都未能讓他改變心意。就這樣,孩子最後一學期沒能繼續,便草草的打包回家,離開待了五年的房子。 

回想起當時的心情,感受著被房東請走的那一刻,想及孩子必須面臨生活上的變動,您就會深刻的體認到:「給不起家人一個安定的窩,真的還不如一個人。」 

當然,也許有人會援引國外的案例,認為家庭未必都需要自有房產,需要的是改變國人的傳統觀念。但國情本就有差異,加上觀念想扭轉更是登天難,徒然的把他國案例套用,未必就能得出正向的結果。台灣,就是個「有房才會想成家」的國度,沒能針對特徵對症下藥,其實都是白搭。 

所以說,檯面上看似豐富的居住政策,充其量只是滿足個人住屋的需求,或許政府所期待的是,協助個幾年、等到想成家立業的時候,自己就會有購屋的考量。但端看現今的房市狀況,可預見的幾年之內,飆漲的價格,打得下來嗎? 

我想,中央與地方都無須顢頇,倘若答案是否定的,則「居住正義」就不該僅僅落實在「有得住」的階段,這終將使國人的生涯規劃,也跟著停留在個人範疇,而難以進一步邁向組織家庭的彼端,對國家整體的人口政策,顯然是有傷的。 

換言之,年底選戰的政策觀察,就居住政策方面,不妨多看看那些候選人是立基在「家庭」的觀點思考,不要僅僅只是「給住」,還得許給人們「給窩」的願景,才能真正解決「少子化」所衍生的發展危機。 

(近來看了不少關於今年大學招生缺額的報導,少子化,真的已是現在進行式的海嘯,無法即時獲得解決,未來無論誰來執政,都將積重難返。) 

Ps. 坦白說,對於社會住宅,心中總存有個狂想,假若可以在首善之都的信義區,尋覓一塊公有地蓋社會住宅,最好是正面對著價格最高的豪宅,則該地段的房價,會否因此下跌?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