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四從1980年開始規劃,在1999年興建之前就保守爭議,甚至當地居民在1994年自行舉辦的公投早就有超過九成的人反對興建。在興建過程除了反對聲音不斷,也需追加預算。
許多事物常常不是「是非題」,需要更多資訊讓人完整做決定,不同資訊之間可能有衝突,整合與取捨也相當困難。以此次四項公投項目之間的論述為例。核四正方的訴求中提及臺灣缺電,然而藻礁正方常見的論訴是臺灣不缺電。或許兩者沒說清楚的是「何時」缺或不缺電,多少牽涉我們對臺灣未來用電趨勢的評估了。
從各國過去能源使用的發展來看,簡單來說,最早能源來源是木頭,再來是煤,煤之後是天然氣,最終是核能,對很多先進國家核能是相當環保的選項。歐美國家現階段討論的氫電仍在發展中,是否能成為臺灣主要電力來源值得努力與期待。
不論臺灣未來是否缺電,能源發展上若能減煤自然是好事,目前剩下的選項可能就是增加天然氣或是核能了。所以,核四選項也值得探討。反對的聲音多少受到車諾比事件與311福島核災影響。前者發生在極權制度下,在報喜不報憂,政治駕馭專業的情況難免發生意外。而福島核災又是在極端天災造成無法預期的後果所致。類似車諾比事件,臺灣有(媒體)言論自由加上固定選舉制度應可減低發生率。極端天災發生機率雖低,相關風險就需要嚴謹調查跟工程預防。
投入核能工程的人員有一定專業,只要發生過或想像的問題,核能專業人士應該都能解決,許多反方提及各風險如核四管線配置不良或是有斷層,專業工程人員應該都能克服。但是,要花費多少錢,目前被提出的花費從500億到1300億不等,其中民眾看不到的是花費明細,除了重購燃料棒,是否包括所有線路重新配置、儀表升級,與防震與其他天災的結構補強。因為沒有專業判斷又沒有明細,讓價差成無法對話。另外,就算錢花下去,是否會像過去追加預算ㄧ樣,投了錢也不保證可以運轉?因此有人支持核能但反對核四。
每一個選擇都有代價,選擇就在「捨」跟「得」之間找平衡,風險無法歸零,但能降到極低。核能風險就看我們要投入多少工程資源而定。工程本身不是臺灣最大的挑戰,臺灣現階段無法處理的是高階核廢料。牽涉到核能就不能隨口說「核廢料放我家」,因爲核能的風險不是單一國家可以決定,處理上須受國際原能會約束。高階核廢料需遠離人類生活圈隔離上千或上萬年。受限於國土面積,臺灣已用了核能許久,至今無法適當處理先前的核廢料,若使用核四,我們又如何確保我們有能力處理未來的核廢料。
綠能或是氫電無法立即實現,在減煤過程中,務實面對能源需求,我們須有短、中,與長期計畫,面對核四公投,或許可以想想1. 過去追加預算都不能啟用,再加入500億是否就確保可運作?2.核能有其優勢,但核能的代價-核廢料能不能處理?假如,核四無法運作,已投入許多資源的核四廠是否能做其他利用,或許可以開放更多民眾參觀,同時讓民眾了解臺灣與全世界同樣面對的能源議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