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心柔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中國
  • 社會
  • 娛樂
  • 網紅
  • 生活
  • 旅遊
  • 科技
  • 財經
  • 環保
  • 體育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Google News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心柔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為何中共急於管死自媒體?

    2025.08.01 | 10:49

    7月29日中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信辦)高調啟動「清朗.整治『自媒體』發布不實信息」專項行動,對中國境內的言論空間與資訊傳播施以前所未見的高壓整肅。此舉不僅再次揭示中共對網路自由的敵意,更凸顯出「自媒體」作為新型輿論載體,對極權政權所構成的根本威脅。何謂自媒體?「自媒體」一詞源自英文“Self-Media”或“We Media”,意指個人或小型團隊利用網路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YouTube、Instagram等)進行內容創作與資訊傳播,不依賴傳統媒體機構。相較於報紙、電視等「中心化」的傳統媒體,自媒體具備去中心化、即時性、互動性與低成本等特徵,使任何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與輿論的引導者。自媒體對中共造成的影響中共統治的根本仰賴訊息壟斷與輿論導向,透過官方媒體壟斷敘事權,塑造「合法性」與「穩定」假象。而自媒體的興起,卻打破這一訊息壟斷機制。無數民眾透過短視頻、直播或文章揭露地方官員貪腐、社會事件真相或災害現場畫面,對中共塑造的「幸福中國」敘事造成重大衝擊。以近期北京與河北水災為例,多位網友上傳家園淹水、救援無力、官方隱瞞的影片與陳述,迅速在網路擴散,暴露中共隱匿災情、冷血官僚體制的實況。這些「非官方版本」的信息,一旦廣泛傳播,將動搖政權信任基礎,激發民間不滿與集體憤怒。此外,自媒體對財經與軍事等議題的評論,也常常挑戰中共官方立場。例如揭露經濟下行的實情、批判「戰狼外交」、分析台海軍事部署等,都被視為「敏感內容」。中共無法完全掌控這些信息源,於是將「整治自媒體」視為維穩與洗腦的當務之急。中共網信辦為何出手整頓?此次「清朗行動」並非首例,而是中共自2015年以來連續多次打壓網路言論的延續與升級。此次整頓的重點,包括以下幾項原因:1.削弱言論滲透力:自媒體已成為民間最有影響力的信息平台,甚至超越央視與人民日報等官方喉舌。中共擔憂民間言論「出圈」,影響社會情緒與政治穩定。2.防堵輿論危機:面對經濟困境、災情頻傳與國際孤立,中共極度擔心任何「微小火星」成為「言論爆炸」的引信。3.維持一言堂:網信辦聲稱整頓是為了「防假防謠」,實則是要扼殺不同聲音,保住中宣部系統對「真相」的壟斷。所謂的「不實信息」,往往只是未經中共官方核准的真實信息;而「專業失實」的批評,常常是人民對政權失能的真切反應。自媒體與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的關係自媒體的核心價值,在於還權於民。它賦予個體說話的機會,讓公共議題不再被國家機器壟斷。從言論自由的角度看,自媒體的興起,正是資訊民主化的實現,是新聞自由的具體延伸。在自由社會,自媒體與傳統媒體共存共榮,互為補充;但在中國,自媒體卻成了極權最忌憚的敵人,因為它不受審查,不經審稿,往往反映的是民間最直接的苦痛與憤怒。中共高舉「整治假訊息」的旗幟,實質上是將所有未經官方核可的聲音定義為「不實」,將所有社會觀察與批評打成「謠言」,以達到對言論市場的全面管控。這正違背了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的基本精神——即允許多元聲音的存在、保障批判權利。自媒體的出現,讓中國人民第一次真正握有「發聲」的機會,也讓外界得以一窺中共極力遮蔽的現實。正因如此,中共才不惜一切代價打壓它。這不只是一次網路清查行動,更是一場對「真實」與「虛偽」的戰爭。當政權恐懼人民講真話,整肅的對象不只是「謠言」,而是整個社會的記憶與良知。若不制止中共對自媒體與輿論自由的打壓,信息封閉將愈演愈烈,而中國社會也將進一步走入數位極權的黑暗深淵。
  • 投書 你的喜歡、分享,正在幫中共洗白

    2025.07.30 | 11:38

    中共對台統戰與大外宣策略隨時代變化而不斷升級,近年更透過社群網紅作為滲透媒介,將其政治意圖巧妙包裝於「旅遊分享」、「文化交流」等軟性內容之中,藉此在台灣社會潛移默化地進行形象洗白與意識形態滲透。 2025年7月29日,台灣大陸委員會在社群平台發文質疑:「你是去旅遊?還是登上紅色舞台配合演出?」點名中共近年積極招募具影響力的網紅赴中拍攝影片,全額補助食宿、交通與行程,表面上是推廣旅遊文化,實際上卻以影片內容為交換條件,要求呈現中國的現代化、進步與友善形象,避談政治與人權議題,意圖讓台灣民眾對中共的戒心逐步鬆動。 法國《世界報》(Le Monde)駐北京記者於2025年6月就曾發表專題,點破這套新型的紅色外宣套路。報導中提到中國政府近年以「官方未現身」的方式操作大外宣,轉向讓社群網紅扮演傳聲筒角色,藉由第一人稱敘事、現場感十足的影片來「人性化」中國形象。該文舉出台灣網紅「館長」陳之漢作為例子,指出其對中國態度轉趨正面,顯示此一宣傳模式已有實質成效。此外,美國直播主Darren Watkins與美籍華裔喜劇演員歐陽萬成,在參訪中國後也紛紛製作「驚艷中國」的影片,內容強調中國城市的先進與發展,對全球觀眾形成潛移默化的印象操作。 在這些曝光之前,台灣的反共創作者早已察覺此一動向。知名YouTuber波特王於2024年就曾揭露,有中國單位透過中介試圖邀約其前往中國旅遊,條件是拍攝正面影片,並避免觸及政治敏感話題。波特王拒絕配合,並將此事公開,警告網友不要被表面「免費旅遊」所迷惑。 同年,「反共網紅」八炯與台語歌手「閩南狼」陳柏源更聯手拍攝《中國統戰紀錄片》,揭露中共如何以金錢與名聲利誘台灣網紅,並公開實際與中國官員的對話錄音。影片顯示,中共相關單位會直接提供拍攝腳本與宣傳重點,要求影片中避談政治壓迫、人權問題,專注於城市發展、人民熱情等敘事,並由地方統戰部門全程協調。紀錄片一經公開便引起社會震撼,也讓許多觀眾第一次看到中共文化統戰的具體運作流程。 值得警惕的是,這類影片透過YouTube、Instagram、TikTok等平台快速擴散,觀眾往往出於對創作者的信任而接受影片內容,不知不覺中吸收了由中共主導的敘事邏輯,進一步影響對中國的整體印象與兩岸關係的態度。這種「去政治化包裝、非官方語境」的滲透方式,比傳統官方新聞稿與國營媒體更具迷惑性與滲透力。 中共對台灣的統戰早已不限於黨政層面,社群平台早成為另類戰場。在這場沒有硝煙的資訊戰中,網紅的鏡頭、聲音與腳本都可能成為武器。面對這種新型態的外宣模式,台灣社會唯有強化對媒體內容的識讀能力,辨識背後的話語權與政治意圖,才能在數位時代的統戰攻勢中守住認知防線。 中共滲透從來不會明目張膽,而是藏於日常、包裝於娛樂。唯有全民提高警覺,才能看穿紅色旅遊背後那張精心設計的統戰劇本。
  • 投書 暴力執法失控:人民守護者淪為壓迫工具

    2025.07.29 | 11:10

    中國社會近年頻頻爆發警民衝突,暴力執法引發的人命悲劇層出不窮。從基層街頭到城市鄉村,警察本應守護社會秩序、保障民眾安全,在中共體制下卻已變質,成為壓迫人民的幫兇。在中國,「有沒有戴安全帽」、「是否有行車證件」、「是否配合盤查」等日常瑣事,都可能升級為血腥暴力,甚至奪走民眾性命。近期,廣東發生民眾當街砍死三名交警的事件,突顯中國內部民怨如火山爆發的現實,事件傳出後,有目擊者直指警方平時藉「交通整頓」、「路檢執法」之名,在街頭大規模攔查、罰款,甚至涉嫌暴力對待民眾、勒索財物。當公權力成為剝削工具,基層百姓無處申冤,最終只能以極端方式反抗,這是長期遭壓迫的人性吶喊。然而,面對如此荒謬至極的警民衝突,中共官方始終選擇睜眼說瞎話。即便網路上影片流傳、照片為證,當局仍厚顏無恥地否認警方違法,甚至以民眾「襲警」、「暴力抗法」等說詞,試圖轉移焦點、掩蓋真相。每當悲劇發生,中共總以一貫的手法操控民眾:輿論封鎖、刪帖控評、假調查真包庇,甚至以金錢補償抹平輿論波瀾,但從不承認制度的根本錯誤。公權力理應是為民服務的工具,然而在中共極權體制下,公權力反而成為百姓的恐懼來源。當警察不再保護民眾,而是成為政治維穩與經濟創收的打手,當基層警力忙於「罰款指標」、「績效排名」,民眾自然不再信任公權力,甚至視警察如惡霸土匪。這種扭曲的權力結構,讓中國民眾逐漸失去最基本的安全感與正義感。當政府失信於民,人民該何去何從?中共號稱「依法治國」,實則玩弄法律為極權服務,掩飾社會矛盾與暴力真相。面對基層官民關係的全面崩壞,中共非但沒有反思自身,反而選擇更加殘酷的鎮壓手段,妄圖用高壓維持「穩定」。越來越多中國人清楚明白,此體制無法保障公平正義,更是導致悲劇一再重演的罪魁禍首。當公權力不受約束、警察成為暴力來源、政府撒謊甩鍋、拒不認錯,社會矛盾只會越積越深。公權力應該保護人民,而不是奴役人民。中國需要制度的根本變革與真正的法治,才能終結草菅人命的黑暗,讓公權力回歸為人民服務的本質。
  • 投書 中共「綠色發展」偽裝下的水資源霸權與地緣政治擴張

    2025.07.25 | 08:19

    中共於7月20日片面宣布成立「雅江集團」,推動雅魯藏布江下游特大型水力工程。此舉未經下游國家協商,無視印度與孟加拉等國的生存權益與區域生態安全,立即引發南亞及國際社會嚴重關切與譴責。這不僅是能源開發,更是中共將跨國水資源武器化、政治化的最新行徑,進一步激化區域水資源爭奪與地緣政治緊張。雅魯藏布江(印度稱布拉馬普特拉河)流經中國、印度、孟加拉三國,養育超過7億人口,對糧食安全、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極其重要。根據1997年《聯合國水道非航行用途公約》(UN Watercourses Convention),跨境河流水利開發須遵守「公平合理利用原則」與「不造成重大損害原則」,並履行「事前通報、資料共享及善意協商」義務。中共卻拒絕加入該公約,且長期迴避區域水資源治理機制,公然違反國際法義務。印度政府已三度透過外交管道嚴正抗議,孟加拉政府也公開表達憂慮,但北京置若罔聞,拒絕對等協商並持續封鎖雅江下游水文數據,嚴重破壞區域信任與合作基礎。據印度《The Hindu》報導,雅江下游工程裝機容量將達60GW,超越三峽大壩,成為全球最大水力發電群。該工程不僅是能源戰略的一環,更是中共利用水電壟斷南亞電力市場、擴大經濟與政治影響力的地緣霸權行動。中共此前在湄公河流域的破壞行為早有前例。根據湄公河委員會2023年報告,中國的水壩導致下游國家枯水期延長約30%,柬埔寨洞里薩湖生態幾近崩潰,農業與漁業遭受嚴重衝擊。美國「下游倡議」亦揭露中方長期封鎖水文數據,利用「水權脅迫」削弱下游國家的談判力。更有證據顯示,2020年中印邊境緊張期間,中方曾暫停雅江水文資訊共享,將水資源作為政治工具。北京以「綠色發展」及「全球命運共同體」為名,實際上卻踐踏國際法與區域國家權益,嚴重危害印太區域的和平與穩定。正如孟加拉《Daily Star》社論所言:「中共的水壩不僅侵蝕河流,更侵蝕南亞人民的未來。」面對中共此類霸權行徑,區域國家與國際社會必須堅決反制,採取包括:1.推動中共加入《聯合國水道公約》,並依國際法落實公平合理利用與無害原則,保障下游國家權益。2.建立跨國強制資訊透明與生態監管機制,確保水文數據與生態影響公開透明,由獨立第三方監督。3.擴大區域多邊合作平台,如「印太水安全對話」與「下游倡議」,推動能源多元化,降低對中共水電的依賴。4.運用WTO環境例外條款(GATT Article XX)與國際氣候協定,對中共違反生態與跨境義務的行為施加貿易制裁或其他經濟反制。唯有凝聚區域合作與國際法治力量,強化集體防禦與監督,才能有效遏制中共將水資源作為地緣政治武器的蠻橫擴張,維護印太地區的和平、安全與永續發展。
  • 投書 不能被蠶食!台青在中實習送三餐 再送統戰會員卡…

    2025.07.24 | 14:24

    台灣對中國的戒心日益提高,但中共卻選擇逆勢操作,推出更多針對台灣青年的交流計畫,其中以「銀鷹計畫」為代表,刻意包裝成實習與學習交流的機會。該計畫提供免費食宿與現金補貼,安排台灣學生赴中國國營企業實習,並透過黨媒鋪天蓋地地渲染其所謂「善意」,企圖營造中國對台灣青年的關懷形象。然而,這些表面上的好處掩蓋不了中共長期以來對台進行統戰工作的政治本質。中共從不掩飾其「對台工作」的根本目標——反對台灣獨立、促進所謂的「統一」。透過安排實習、提供誘人待遇,中共希望讓台灣青年對中國產生錯誤印象,以為那是一個充滿機會與紅利的市場,是創業致富的舞台,是優於台灣的發展環境。透過親身接觸與短期利益,中共意圖降低台灣青年對其專制統治本質的戒備,使他們不再將中國視為威脅,而是可能的「未來選項」。這類計畫更進一步將個別配合中共宣傳立場的學生塑造成「模範台生」,回台後發表支持中國言論,參與親中活動,進一步在校園或社群中發揮影響力,潛移默化改變同儕的政治認知。這樣的過程,就是中共統戰機制中的一環,從單純的實習起步,進而延伸至工作、定居、甚至入籍,逐步形塑可操作、可依附的「統戰樣板」。在這套劇本中,青年不只是被鼓勵參與,更是在不知不覺中被塑造成工具人,成為中共對台滲透的「橋梁」。中共對台推動的輿論戰、法律戰與心理戰全面升高的背景下,對年輕人的統戰工作更具戰略意義。透過與特定私校建立合作關係,中共甚至有可能介入台灣校園行政,影響學生自治組織與社團運作,間接操弄台灣校園的言論生態。以短期優待與經濟利益為誘餌的手法,則進一步削弱部分青年對台灣民主制度的信心。中國正面臨經濟低迷、青年失業高漲、地方政府財政困難等一連串內政壓力,許多中國年輕人苦尋工作無門,公務員減薪、城鎮負債纍纍。但即便如此,中共仍不惜砸錢大撒幣,推動這類針對台灣青年的「對台優待」措施,顯示其對統戰工作的執念遠高於對本國人民福祉的關注。這不是善意,而是政治操作;不是交流,而是滲透。筆者認為,中共對台統戰手法不會停歇,未來更可能轉型升級。例如藉AI訓練營、短影音製作、宗教文化營隊等新興主題,創造更多吸引青年的參與形式,包裝成「科技交流」或「文化融合」,實則持續滲透台灣社會基層。面對此種情勢,台灣的教育機構、學生社群與媒體角色至關重要,不僅應建立識讀中共統戰策略的教育體系,更須設置快速回應的輿情與校園預警機制,協助青年辨識統戰手法,避免在無意中成為中共對台政治宣傳的傳聲筒。中共以補助與照顧為包裝的這類實習計畫,其根本目的是利用經濟利益換取政治影響力。台灣社會唯有正視其本質,強化民主防衛機制,並積極培養年輕世代的媒體素養與批判思考能力,才能讓台灣的自由價值不被蠶食,讓我們的下一代不淪為被操控的對象,而是真正站穩腳步、守護台灣主體的堅定力量。
  • 投書 統戰代理人全球出征 台灣社會該如何自保?

    2025.07.23 | 03:10

    日前,中國男子「大熊」在越南富國島參加招商會期間,突然要求主辦方表態承認「台灣是中國的」,對現場越南廠商與企業代表進行激烈言詞施壓。主辦單位以「不涉及政治議題」婉拒回應,但他依然不放棄,揚言若不承認「一中」,將拒絕投資。然而,遭越南政府查出大熊持觀光簽證非法參與商務會議,決定依法驅離出境。這起荒唐的政治插曲,乍看之下是個人行為失當,實則是中共長年洗腦教育與輸出戰狼論述的具體成果。從大熊全程錄影自述、不斷強調「即使當乞丐也要堅持一中原則」的言論,不難看出其所謂的「愛國行為」並非自主判斷,而是多年接受中共意識形態灌輸的結果。他不過是中共戰略輸出的棋子,在全球各地「自發性」地執行黨的意志。這類事件已非個案,而是中共有系統、有意圖地將「民間力量」政治化,將對台鬥爭從官方層級轉向民間包裝,進而擴散至國際舞台的體制性操作。中共透過教育體制、新聞審查與網路管控,將「一中原則」絕對化、神聖化,把台灣問題簡化為非黑即白的民族認同問題,任何不同意見都會被標籤為「台獨分子」,甚至構成「分裂國土」的罪名。長期洗腦之下,「大熊式愛國者」自然產生。他們不是受過訓練的外交官,卻被灌輸執行外交任務的「使命感」,藉由在國際場合鬧場,試圖操弄輿論,恫嚇各國企業與組織接受中共論述。此類操作也已滲透我國,透過親共媒體、網紅、假訊息與宗教、社團滲透,中共打造一套低調卻有效的統戰機制,企圖讓部分台灣民眾成為海外宣傳的代理人。台灣民眾應提高警覺,避免遭中共利用,進而協助中共在國際舞台上為其背書,成為損害台灣利益的人士,屆時,我們不僅成為國際社會眼中的模糊角色,甚至將自身立場讓渡予中共,陷入話語戰的失土危機。越南政府此番依法驅逐大熊,拒絕為其「民間戰狼行徑」背書,正是對中共話語霸權的有力反擊,表達出國際社會不願被中共挑釁牽著鼻子走的明確立場。無論是利用觀光簽證進行政治活動,還是試圖迫使企業就敏感議題表態,這些行徑都已超越文明世界對外交、經貿與民間往來的基本規範,嚴重破壞國際互信。台灣作為中共「一中原則」最主要的壓迫對象,更應警覺這場不動聲色的戰爭已悄然展開,台灣面對的不只是來自中共的軍事威脅,也包含話語滲透的深層攻擊。當越來越多台灣人被引導成為中共論述的傳聲筒,我們便逐漸喪失自主立場。台灣若不能在國際輿論場中穩住自己,最終將連話語權都拱手讓人。中共不再滿足於封鎖資訊、對內洗腦,現更轉向積極將這套話術擴張至全球,透過看似無害的「民間行為」,實現國家意志的輸出。國際社會應像越南一樣果斷拒絕,不讓中共的滲透與勒索得逞。而台灣更要清楚知道:唯有堅守主體、拒當工具,才能在這場話語霸權的全球攻勢中站穩腳步,贏得尊重。
  • 投書 數位牢籠成形 中共推數位身分證全面上路的陰暗面

    2025.07.21 | 12:37

    中共於15日正式推出全國統一的「數位身分證」,對外高調宣傳「便民服務」與「數位中國」願景,實際上卻是將全體中國人民全面鎖進數據牢籠的關鍵轉折。這不僅是行政手段的升級,更象徵中共社會控制進入全面極權化的新階段,個人自由與隱私從此蕩然無存。從出生到死亡無所遁形數位身分證全面取代傳統紙本證件,強制將個人銀行帳戶、手機門號、醫療記錄、交通行程、消費行為、社交網路言論等所有敏感資訊一一綁定,推動全方位實名制監控。中共以「安全」為名,實際將每一位中國人從出生到死亡徹底數據化,日常生活每一個細節都逃不出政府天羅地網的監視。「極權監控」的真相中共強調數位身分證提升便利性,但實際目的是構建空前龐大的監控系統。該證件將整合「社會信用體系」、「健康碼」、「行程碼」,並與AI大數據、人臉辨識系統深度連結,打造全自動行為預測與即時懲戒機制。只要一條敏感微博、一筆可疑消費或一個「不當」群聊訊息,民眾可能瞬間被封鎖帳戶、限制出行,甚至遭受生活剝奪與政治懲處。全國推廣落實數位極權過去中共已在新疆等地區試驗人臉辨識、DNA資料庫與健康碼等數位監控工具,現在透過數位身分證將這些技術全面擴散至全中國。7月15日數位身分證的推出,標誌著數位極權從試點走向制度化、國家化,讓中國14億人口無一倖免,真正進入「數位囚禁」的高壓統治時代。不只內控,更是對台滲透與跨境威脅數位身分證不僅服務於中共對內控制,亦成為對台灣及國際滲透的新利器。中共藉由經貿交流、人員往來,企圖將台灣民眾納入其跨境數據黑名單體系,對台統戰滲透手段升級。台灣人若不慎接觸或涉及中國數位體系,將有可能成為監控目標,甚至被施加言論與經濟限制,台灣國安風險進一步升高。數位身分證的推出意味著中共對極權科技的進一步制度化與合法化,這不是單一國家內政問題,而是全球自由社會共同面對的威脅。國際社會應正視這種「科技專制」的擴散,拒絕中共以「數位便利」之名滲透全球、輸出極權治理模式。若任由中共極權橫行,數位牢籠將不止困住中國人民,終將蔓延全球,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災難。
  • 投書 日本《防衛白皮書》:中國構成史無前例戰略挑戰

    2025.07.17 | 14:13

    日本於7月15日公布新版《防衛白皮書》,首度明確指出中國對日本及周邊安全構成「史無前例的最重大戰略挑戰」。白皮書以大量數據說明中國軍事擴張的速度與規模。2024年中國國防預算達1.67兆人民幣,連續29年成長,遠超日本7.9兆日圓的防衛預算。中國快速擴張海空軍力,「福建號」航母完成試航,第4艘航母正加緊建造,並大幅強化核戰力、戰略導彈及高超音速武器。2024年中國艦艇與軍機頻繁逼近日本周邊海空域,次數創歷史新高,對日本國防構成直接壓力。白皮書也警告中國持續透過灰色地帶手段蠶食主權,特別在釣魚台周邊海域,2024年中國海警船擾動高達352天,幾乎全年無休,並利用海上民兵、偽裝漁民從事混合脅迫。中國同時積極發動認知戰與假訊息攻勢,2023年針對鄰國假訊息操作超過200次,造成日本社會不信任感急遽上升,最新民調顯示74%的日本民眾對中國持負面看法。此外,中國無視國際法,片面改變東海與南海現狀,並加大遠洋軍事行動。2024年中國與俄羅斯進行6次聯合軍演,與北韓的軍事合作也日益頻繁。聯合國統計,中國每年派遣超過3000艘海上民兵滲透南海,嚴重威脅航行自由與區域穩定。針對台灣局勢,日本認定台海和平穩定是國家安全核心。白皮書指出,2024年中共軍機擾台超過5500架次,並實施13次大規模圍台軍演。台海若爆發衝突,日本南西諸島及海上生命線將遭直接威脅。日本因此全面強化自衛隊戰力,將部署1000枚長射程飛彈,成立統合作戰司令部,並與美國、澳洲、菲律賓等印太國家加強安全合作,推動聯合威懾。新版《防衛白皮書》的發布,反映日本對區域情勢的高度警戒。這份報告除了對內說服國民支持國防強化,也對國際社會揭示中國威脅,凝聚盟友共識,展現日本維護印太和平的決心,警示中共停止擴張行動。
  • 投書 國軍本務在戰,救災非主責:社會不該混淆分工定位

    2025.07.14 | 12:19

    近期,台灣出現批評聲浪,抨擊國軍在救災任務中的角色與效能,甚至將國軍與解放軍進行對比,對此,筆者認為必須釐清國軍的核心職責與國防任務的正當性與優先性。國軍的首要任務是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面對中共不斷升高的軍事壓力與灰色襲擾行動,包括空域侵犯、海上繞台、法律戰與資訊戰,國軍必須以「戰訓本務」為首要職責,全力投入作戰準備、戰力整建與實兵演訓,確保隨時具備應對突發衝突的能力。災害發生時,國軍依法可支援地方政府救災,並已建立完整應變機制,但這屬於「輔助性任務」,而非國軍常態責任。在中央災害應變系統中,消防、警政、內政部、交通部等單位才是第一線主責機關。當社會輿論錯置焦點、要求國軍全面主導救災,不僅與制度設計不符,也有可能削弱國軍應對戰爭的實力與能量。此外,部分媒體將國軍與解放軍參與大陸水災或地震救援作比較,質疑我國國軍「不如解放軍」,此論述本身就是中共認知作戰的一部分。解放軍在專制體制下行動缺乏監督,其「救災」多為政治作秀與宣傳工程,不可作為民主體制下國軍運作的標準。國軍在民主制度下依法行事、講求效率與制度分工,不應以片面影像或報導予以貶抑。當前國軍面對的不只是傳統軍事威脅,更包含複合型輿論戰與內部信心瓦解的風險。媒體與社會輿論應支持國軍聚焦於戰備核心任務,對於救災支援予以合理期待與肯定,而非操弄比較或責難。讓國軍專注於強化防衛力量,台灣社會才能在面對中共處心積慮的壓迫時,維持堅韌而穩定的防線。
  • 投書 備戰護國,何罪之有?

    2025.07.14 | 08:47

    國軍「漢光41號」實兵演習,針對中共可能於2027年犯台的情境進行全面演練。漢光演習動員三軍部隊與後備力量,也納入「灰色地帶襲擾」、「城鎮防衛韌性」等非傳統戰爭想定,強化全民防衛能力與應變效能。這是台灣維持自我防衛、確保區域和平穩定的重要作為,卻遭中國國台辦扭曲批評為「以武謀獨」、「備戰謀獨」,聲稱台灣是在升高對抗、破壞和平。這種說法,不僅荒謬,更暴露中共顛倒黑白的輿論戰伎倆。試問,一個民主政體在面對日益高漲的軍事威脅時,維持合理的軍事防衛能力,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正當行為?從1949年以來,台灣始終維持軍隊、備戰不懈,並非為了對抗或挑釁,而是為了保護家園、守護自由。備戰,不是為了打仗,而是為了嚇阻戰爭,是讓敵人不敢輕舉妄動的自我防護。如今,中共不僅在台海周邊頻繁軍演,近年更多次派遣軍機、軍艦騷擾我方空域與海域;最近更片面啟用M503航路W121銜接線,刻意壓縮我空防縫隙,製造空中對峙風險,由此可見,真正破壞區域穩定、升高軍事對抗的,正是中共當局。台灣若連「備戰」都被指為「謀獨」,是不是代表「防衛自己、保護自己」都成了中共眼中的罪狀?中共要的不只是「台灣不獨立」,而是要台灣完全失去防衛意志,任人宰割。中共宣稱要和平統一,另一面卻不斷擴軍備戰、擾台恫嚇;一邊指責台灣「升高對抗」,自己卻不斷違反國際飛航規範、軍演擾鄰。兩岸關係緊張的根源不是台灣,而是北京當局對台灣主體性與防衛能力的敵視。備戰,是理性防衛,不是挑釁;備戰,是和平的保險,不是戰爭的起點。真正應該被譴責的,是用戰機與飛彈威脅和平的獨裁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投書 備戰是台灣全體人民的課題

    2025.07.10 | 14:32

    今年「漢光41號」實兵演習7月9日起展開,至18日止,為期10天9夜,創下歷年最長紀錄,較過往常見的5天4夜整整延長一倍。國防部指出,此次演習強調「實戰化、隨機化」與「全時段」備戰,目的在提升國軍臨戰應變能力、整體持久作戰體系與軍民協同韌性,反映當前敵情壓力與台海衝突樣態變化。擺脫制式演練:全面導入「隨機況令」過去國軍演習常以「有腳本」方式進行,甚至安排己方部隊扮演紅軍,操作預設劇本。然而真實戰爭往往毫無預警、節奏破碎,為此今年「漢光41號」採行不預演、不劇透,改以「隨機下令」推動兵力部署與敵情應對,模擬灰色地帶侵擾、突發戰火蔓延至本島等情境,訓練官兵即時判斷、機動反應的能力。後備戰力成關鍵:動員2.2萬人創新高此次演習同步驗證「後備即戰力」,召訓後備軍人人數再創新高,從2021年漢光37號的8,000人、2024年近1.5萬人,至今年突破2.2萬人。陸軍步兵206旅更首次實施全旅擴編動員,全面參與各地戰場模擬操演,強化後備軍力與現役部隊的整合能力,形塑「全民皆兵」防衛格局。演訓場域擴展:從前線到街頭、捷運與超市今年漢光演習一大亮點為軍民整合深入日常空間。國軍除延續與中華電信、中油合作外,更深化與台北捷運系統合作,演練在遭遇敵軍特攻奪節點時,如何透過捷運運輸軍需物資或快速部署兵力。此外,超市業者全聯也配合「城鎮韌性演習」,開放門市作為防空避難點,強化民眾戰時自保意識。城鎮韌性演習首納戰災應變自7月15日至18日,各縣市陸續實施「城鎮韌性防空演習」,首次整合過往「萬安演習」與「民安演習」,並加入災民轉移、救濟站設置、戰災搶救等實兵操作。演習採上午兵棋推演、下午實地操演方式,由內政部與地方政府主導,強化平戰轉換下的地方應變能力與民眾基本防空素養。備戰是為確保和平「漢光41號」的結構轉型與演練升級,正是因應中共對台加大「軍事威懾、法律操作、輿論滲透」的多重壓力。從片面啟用M503航路到對台軍工祭出出口管制,再到灰色地帶兵力騷擾,中共對台脅迫手段正朝全頻譜、多層次發展。台灣以全面強化備戰為基礎,展現不求戰、不畏戰的戰略定力,也讓國人明白:真正的和平,需要以堅實的國防與全民防衛作為後盾。
  • 投書 制裁名單淪為笑話!中共難掩權力焦慮

    2025.07.09 | 19:58

    7月9日,中國商務部宣布將台灣八家軍工與造船相關企業列入「兩用物項出口管制管控名單」,聲稱此舉是為履行國際防擴散義務,維護所謂的國家安全與利益。國台辦發言人將此行動政治化,稱之為對「台獨分裂勢力」的嚴正警告。然而,這套說法充斥矛盾,無法掩飾其真正意圖——藉由法律戰形式,對台灣施加政治打壓與認知控制,再次展現其處心積慮扭曲現實、粉飾對台統治幻象的操作手法。被列入制裁名單的台灣企業,包括漢翔、中科院、國造、中信、龍德等,大多屬於台灣國防自主體系核心,與中國並無任何實質業務往來。中國所謂「禁止出口」,宛如對陌生人宣布絕交,根本無關痛癢。反倒突顯中共對這些台灣戰略性企業毫無掌控能力,其「管制」一詞是象徵性恫嚇,然而,此操作已無法打擊台灣,反而間接證明中共對台灣主權缺乏實質控制權。中共所謂的「出口管制」是法律戰的一環,其核心邏輯在於透過中國國內法架構對台灣行使長臂管轄,製造台灣屬中國一部分的假象,這種將台灣企業視同中國境內實體的行為,是對現實秩序與國際認知的扭曲,暴露中共對於台灣持續推進國防自主、軍民整合、防衛韌性的恐慌,也反映出其對外交困與統戰失敗的深層焦慮。近年來,隨著中共軍機擾台常態化、灰色地帶行動升級、輿論與法律戰交叉進行,對台策略已明顯由軟性統戰轉為高壓恐嚇。然而無論是片面開通M503航線、發動大規模軍演、還是今天這種看似「依法」的出口管制,都無法改變一個根本事實:中共不統治台灣,對台灣人民與企業並無司法與行政正當性。台灣是一個實質存在、民主自由的政治實體,中共越是企圖用法律包裝其意識形態與霸權野心,只會讓國際社會看清其虛假與荒謬。事實上,中共這一波制裁宣傳,更多的是自我安慰式的政治表演。當前的北京政權對內壓力巨大、外交四面楚歌、科技發展受限,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敘事陷入僵局,對外唯一仍能號召民族主義情緒的議題,就是拿台灣開刀。所謂制裁,實則是對失控局勢的象徵性「反擊」,是面對統戰破產的氣急敗壞,是對「賴政府」持續揭示國家定位的惱羞成怒。台灣人民早已看穿中共這種脅迫手法,也不會因為制裁或恫嚇而動搖走向自主、自由與國際社會的方向。中共以為可以透過一紙禁令壓制台灣軍工發展,實則只會促使台灣更加重視自主國防與軍民整合體系。這種政治性法律戰的結果,只會進一步鞏固台灣的戰略共識與全民防衛意志。中共若真想維護和平與穩定,首要應該做的不是對台灣無理打壓,而是面對現實、尊重兩岸實際分治的事實,停止對台灣民主制度與主權意志的持續攻擊。所謂的「懲戒台獨企業」,不過是暴政者的自我陶醉,是極權政體在統治力衰退下的虛張聲勢。歷史已經一再證明,壓迫不能帶來統一,只有尊重與對話,才能接近和平。
  • 投書 參加中共文化峰會,小心掉入統戰圈套

    2025.07.08 | 14:30

    中共日前在北京舉辦第二屆「海峽兩岸中華文化峰會」,大張旗鼓地邀請台灣媒體與文化界人士參與,表面上宣稱是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實際卻是以文化之名,行統戰之實。國台辦主任宋濤在開幕式上的發言,強調「反對台獨分裂與外來干涉」,更要求台灣文化人「推進祖國統一進程」。這種赤裸裸的政治訓話,已背離文化交流的本質,將台灣的參與者當作中共政治宣傳的工具,企圖營造「兩岸同屬一家」的假象,實則是對台主權的打壓與矮化。對此,台灣文化部公開表達立場,指出該峰會是假文化、真統戰,中共利用台灣媒體與文化人當作其發聲筒,散播統一言論,達成其對台政治滲透的目的。文化部強調,真正的文化發展來自人民、來自民間,是自由社會底蘊的展現,唯有威權體制,才會從上而下地操控文化、規訓思想。台灣走過戒嚴時代,曾經歷過政府用文化高峰會推銷政策、以《出版法》壓制言論、進行電影與音樂審查的黑暗歲月,今日台灣社會早已擁有充分創作與言論自由,豈容中共以文化交流之名行箝制思想之實?此次文化峰會從開場致詞到活動安排,都是中共統戰敘事的延伸。中共強調「同文同種」、「兩岸一家親」,將文化作為政治統一的手段,更動員媒體與藝文工作者加入其「民族復興」的敘事。這種作法扭曲文化交流的初衷,同時壓制台灣人對主權與民主的認同。中共利用「假交流」邀請台灣人參加,卻在會中發表傷害台灣主權與人民感情的言論,是對台灣文化的羞辱與踐踏。面對這種假借文化名義的統戰行動,台灣社會應提高警覺,媒體與文化界人士應該深思:在台灣享有最自由的創作環境與媒體空間,是否願意淪為極權體制的工具?中共的「文化峰會」,本質是統戰政治活動的延伸,是控制話語權的舞台。台灣文化人若無警覺,終將成為中共洗腦與滲透的幫凶。我們應珍惜得來不易的自由創作空間,更應堅守台灣的民主價值與主權立場。不參與政治化的文化活動,是對自己作品的尊重,也是對民主社會最基本的責任。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台灣的文化在極權陰影下消聲匿跡。
  • 投書 神風無人機:結合AI與民力的國防轉型潛力

    2025.07.08 | 09:44

    在無人機逐步成為現代戰爭標配的背景下,神風無人機(Kamikaze Drone)因其低成本、高毀傷、靈活部署等特性,逐漸成為各國發展非對稱作戰的重要工具。台灣面對解放軍龐大兵力與裝備的壓力,若能善用神風無人機這類具備「以小制大」潛能的武器,將有助於建立具威嚇力的防衛網絡。低成本、高毀傷:戰術與經濟效益兼具神風無人機最大的優點在於成本效益極高。與昂貴的巡弋飛彈或載彈無人機相比,神風無人機通常只需不到十分之一的成本,卻能執行單一高殺傷任務,可有效對敵施加壓力。這樣的戰術設計非常適合台灣這類資源有限但戰術需求高的小型國家使用。穿透力與突襲性神風無人機能低空、低速飛行,且體積小、噪音低,不易被雷達偵測,具備穿透敵軍防線的能力。對於灘岸集結的登陸部隊、指揮車輛、油彈補給單位等高價值目標,可發動隱密的自殺式攻擊,造成戰術層面的遲滯與混亂。若未來搭配AI導引、自主導航等功能,還可執行精準撞擊、末端航向修正,進一步擴大其應用場域。打造全民防衛的科技力量台灣已透過中科院與民間科技公司的協力,在「蛛網行動」後成功展示FPV神風無人機,不僅象徵技術能力的躍進,也揭示出新的軍事工業合作模式。過去由國營體系壟斷研發流程,已無法因應快速變化的戰場需求,透過開放民間參與,不僅加快研發週期,也能導入商業設計思維,達到模組化、生產化與維修便利的三大優勢。與其他無人機的比較:神風主攻打擊無人機系統可依任務類型大致分為偵察型、攻擊型、蜂群型與神風型。偵察無人機如美軍MQ-1或我國「劍翔」系統,專精於情報蒐集與目標定位;攻擊無人機如土耳其Bayraktar TB2則搭載彈藥執行遠距精準打擊;蜂群無人機則強調數量與協同,壓制敵方感測與防空。神風無人機的特色在於其攻擊方式簡單粗暴——自毀換取打擊成果。它不像攻擊型無人機那樣可重複使用,也不具備偵察型無人機的長航時優勢,但其在飽和攻擊或突擊作戰中的角色是無可取代的。特別是在短時間內摧毀敵方節點、壓制兵力密集區域、癱瘓指揮鏈等任務中,神風無人機具備決定性戰術價值。台海作戰應用:灘頭伏擊、海上突襲、城市守備面對台海可能爆發的登陸作戰情境,神風無人機可發揮三大用途:1.灘岸打擊:在登陸初期階段,部署於西部濱海灘頭、港口、近岸島嶼,針對敵方登陸艇、裝甲車輛與灘岸補給進行打擊,可延緩敵軍建制、爭取我方部署時間。2.海上騷擾與伏擊:藉由機動船艇搭載神風無人機,於台灣海峽中線或外圍海域進行突襲騷擾,能削弱敵艦隊防禦節奏與警戒效能,形成壓力帶。3.城市防衛作戰:當敵軍已上岸並進入市區作戰階段,神風無人機可結合特戰部隊、在地守備兵力執行城市伏擊,攻擊敵方載具或進駐據點,有效提升城市守備的非對稱打擊密度。神風無人機在正確的策略脈絡與任務架構下,能發揮高度戰術價值。台灣若能以神風無人機為起點,深化AI導航、蜂群協同與民間工業能量的整合,不僅能建立屬於自己的「科技不對稱戰力」,更可在未來兩岸衝突中爭取時間、創造縫隙,提升整體防衛的韌性與主動性。
  • 投書 中共啟用W121航路 蠶食台灣主權

    2025.07.07 | 15:04

    中共於7月6日單方面宣布啟用M503航線的W121銜接航路,未經事前協調與通報,再度衝擊兩岸早年建立的溝通機制與技術共識。這是自2018年以來第三次違反2015年雙方就M503航線所達成的協議,不僅背離程序正義,更暴露其刻意升高兩岸緊張情勢的政治算計。背離2015共識:踐踏安全底線2015年兩岸曾就M503航線安排達成明確共識:主航線僅限南向飛行,並西移6浬,以保障台灣的防空識別區;而銜接航路W121、W122與W123,則須在雙方充分溝通後才能啟用。如今中共片面啟用W121,是對這一共識的公然破壞,對台灣的飛航安全與主權尊嚴構成直接威脅。蠶食台灣主權此次W121航路的啟用,表面上以「優化空域、提升效率」為由,實則是中共「灰色地帶行動」與「法律戰」的延伸。透過民航名義推進至台海中線附近,逐步模糊軍民界線,壓縮台灣防空預警時間,達成以非傳統手段改變現狀的戰略目的,進一步削弱中華民國在空域上的實質控制。國際法的認知操控中共同時運用其在國際民航組織中的地位,藉由技術性安排「合法化」W121航路的存在,製造台灣已屬「內政議題」的國際敘事,實際上是在透過法理戰與認知戰合流,對我國主權地位發動長期滲透與掏空工程。壓縮反應時間:飛航安全的潛在災難當前中國境內空域使用率仍有超過五成尚未開發,顯示根本無急迫啟用W121的需求。中共選擇在台灣海峽密集區域開設航路,目的明顯是戰略操控而非民航效率。一旦民航機因天候或異常偏航至台灣一側,台北飛航情報區僅有數十秒反應時間,將直接構成飛航安全與國安預警的雙重風險。台灣政府必須全面備戰中共啟用W121不是單一的空域技術調整,而是系統性法律戰、軍事壓力與認知戰的組合拳。台灣必須嚴肅看待這場非傳統戰爭的升級態勢,政府應從下列四個面向積極回應:首先,加強國際揭露與協作聯防,主動向國際民航組織通報中共行動的安全風險,凝聚民主陣營共識;次之,升級飛航預警與通報機制:強化航管與國防單位協作,提升即時反應與通報能力;再者,整合國安與法律資源:對中共運用國際法工具進行「合法包裝」之操作進行系統性反制;最後,強化全民認知戰教育:增進社會對灰色地帶行動的識讀能力,防堵中共滲透與誤導。W121的啟用行動,是中共以「切香腸」方式逐步壓縮台灣空域、侵蝕主權、影響輿論的戰略操作。這不僅是對空域管制權的挑戰,更是對民主制度與國人意志的試探與壓迫。唯有強化國安韌性、提高社會警覺、展現應變決心,台灣才能在這場不對稱混合戰中守住自身立場,維護台海的和平與自由。
  • 投書 台灣的國防破口,在心理與社會裂縫

    2025.07.01 | 08:41

    台海緊張關係持續升高,多數人關注的是解放軍的軍演頻率、導彈數量或登陸能力,但實際上,中共對台最危險的攻勢,不是飛彈,而是無聲無形的「心理滲透」與「認知作戰」。相較於軍事行動,心理戰隱晦、長期、且深入人心。中共對台策略核心手法之一,是讓台灣社會在和平表象下自行瓦解抗敵意志,進而為其後續「不戰而屈人之兵」鋪路。這類作戰不須動刀動槍,而是從社群媒體、輿論風向、文化親近、假訊息滲透,逐步削弱台灣人民的信心、團結與判斷力。近年台灣共諜案層出不窮,據統計,過去一年,國安單位破獲超過六十起共諜案,其中多數涉及軍事單位。中共慣用金錢、色情、賭博等方式利誘軍警人員及具敏感職務者,滲透範圍從基層到高層皆有。中共滲透行動不僅是為了竊取情報,更是刻意在侵蝕我國軍隊紀律、動搖軍人忠誠、製造彼此不信任、造成內部紊亂,最終使台灣的軍民士氣在戰前即崩潰、瓦解。中共深諳網路作戰之道,透過境外網軍、假帳號、影音平台的AI生成內容,混淆視聽、扭曲事實,企圖改寫歷史、抹黑民主制度、醜化國防政策。這些內容不再只是高分貝的戰狼言論,而是披著「理性分析」、「關心兩岸」的外衣,潛移默化地影響台灣民眾。中共擅於仿製台灣語言習慣、投其所好,進行分化,造成民間對政府政策與軍隊能力的懷疑與對立。心理戰最可怕之處在於,它不是戰爭爆發時才發生,而是日復一日滲透於我們生活的每一刻。當民眾對台灣的未來感到悲觀,當青年不願服役、甚至視軍人為負擔,當輿論輕信敵對勢力的敘事時,中共已不必動兵,就能令我們自我削弱。要防止心理滲透,不能單靠軍隊和情治機關。整個社會都必須成為「資訊防線」的一部分。我們應從教育扎根,培養國民的媒體識讀與獨立思考能力;同時必須強化公務體系、國防部門與民間團體之間的合作,定期演練心理防衛與危機應變;更重要的是,從制度面全面提升軍人的社會地位與職業榮譽感。真正的對抗不只是槍炮對槍炮,更是信念對信念。中共打的是一場長期的心理戰與文化戰,目的不是擊潰我們的軍力,而是削弱我們的自信與團結。唯有全民警覺、社會團結、制度健全,台灣才能在無聲的戰場上,屹立不搖。
  • 投書 中共—為維護自身而罔顧真相的政權

    2025.06.26 | 14:49

    中國留學生鄒鎮豪(Zhenhao Zou)19日遭英國倫敦刑事法庭判處終身監禁,起因為鄒鎮豪在英國與中國犯下至少58起迷姦、偷拍、性侵案件,警方搜出1270段影片,還發現他收藏女性受害者的貼身物品與首飾,作為「戰利品」。鄒鎮豪的父親為中共國企高管兼黨委成員,他本人出身所謂「豪門班級」——廣東工業大學國際班,資源豐厚、背景優勢明顯。鄒鎮豪在英國高租金公寓生活奢華,透過化名與包裝形象誘騙女性,顯示其犯行是長期、有計劃、有資源的操控型性侵。這是文明社會中對女性身體與人性尊嚴的極端踐踏,然而,更加令人髮指的,是另一場冷血暴力——中共政權對此案的全面封鎖與噤聲。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本案在2024年3月英國就已經判決鄒鎮豪有罪,但中國社交媒體、主流媒體、乃至任何官方機構全部保持沉默。《中國數位時代》揭露,早在3月初,該案就已被列入「敏感詞」清單。原因為何?因為那段時間是中國「兩會」召開的敏感期,中共為了維護「和諧穩定」的政治氣氛,將所有可能激起民憤或損害中國形象的新聞一律封殺。一名性掠食者在海外犯下數十起駭人聽聞的強姦罪行,受害者多為無辜女性,這不正應是全民關注、輿論譴責、道德反思的時刻嗎?然而,在中國的網絡上,你找不到對此案的報導、討論、警示、批判。一切,靜悄悄。中共的沉默,不是無知,而是蓄意這是有計劃地封鎖,不是疏忽,而是體制性冷血。唯一曾提到此案的《極目新聞》,屬於《湖北日報》旗下,其發布的簡短帖文還將鄒鎮豪的照片打上馬賽克,網民反應激烈,痛批「為加害人遮醜,對受害人極不尊重」。中共選擇不讓人民知道鄒鎮豪的惡行這起案件揭露中共體制的兩大病灶:1、絕對控制輿論,優先維護政權形象:即便惡行發生在境外,只要涉中共權貴、國際形象,立刻封殺;2、本位思維導致道德腐敗:中共並不關心真相與正義,只關心自己「面子」是否受損,是否會引發社會不安。當一名連環性掠食者可以在體制默許下,輕鬆躲避國內輿論與道德審判,受害者的痛苦就被再度強暴一次。這樣的政權,是不可能給人民真正的安全與公平的。中共當局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在乎。因為中共政權不容有辱「中國形象」的事件發生,哪怕那是用千百名女性的身體與尊嚴換來的虛假面子。鄒鎮豪案暴露中共政權的邪惡本質——為了維護自身形象,不惜封殺真相、抹除正義,這樣的政權,不配代表一個文明社會,更無資格談人權、法治與道德。呼籲國際社會共同譴責中共對此案的掩蓋與冷血態度。沉默就是縱容,無視就是共犯。中共體制的邪惡助長犯罪。唯有真相公開、體制透明、受害者被看見,才有正義可言。
  • 投書 台灣邁向戰略自主與敘事主導的新實踐階段

    2025.06.25 | 09:58

    賴清德總統日前發表「團結國家十講」,不僅是單純政策宣示,而是融合戰略節奏與誘導設計的政治工程。其目的在於內部凝聚改革共識、外部展現國家定位,並建立「政治—軍事—輿論」三軸結構的戰略溝通體系。第三講與憲政體制的對中挑戰第三講預期聚焦台灣憲政制度,透過制度化論述強化民主正當性,形成對「一中原則」敘事的正面對抗。此舉同時穩定國內民心、強化國際話語權,預料北京將以「台獨憲政工程」為名進行輿論與外交反制,並加強對台滲透。第四講與漢光演習的戰略結合第四講將與國防部漢光41號實兵演習進行同步部署,營造「政策—軍事—民意」整合訊號鏈。此舉有助於社會防衛意識深化,同時針對中共形成軍事節奏誘導,預料共軍將升高軍演強度試圖壓制台灣戰略外溢。以演講節點引導中共反應總統府掌控演講釋出的時間與內容節奏,有助於預測並反制中共軍事與輿論行動。若北京在第四講後展開軍演,我方可藉機強化「民主被威脅」敘事,爭取國內共識與國際支持,並反制對台資訊攻擊與認知戰滲透。7月初至中旬為攻防關鍵期漢光實兵演習期間,將是中共加強軍事施壓與資訊作戰的高風險窗口。台灣應提前布建防衛與認知戰防線,啟動輿論反制與外交行動,並藉此檢驗全民防衛體系的應變韌性與社會動員能力。綜觀「十講」結構與軍事搭配,總統府已掌握資訊主導與戰略節奏的先手優勢。未來關鍵在於能否誘導中共產生高成本反應,驗證台灣在資訊戰、社會防衛與國際敘事上的主動與自主,邁向「戰略自主」的新格局。
  • 投書 海鯤號爭議延燒,是技術問題還是敵意操作?

    2025.06.23 | 11:48

    近期,我國首艘自製潛艦「海鯤號」順利展開海上測試,象徵潛艦國造工程邁向嶄新階段,意義非凡。然而,部分社群平台帳號卻刻意擷取艇體表面局部影像,指控其「變形」、「結構瑕疵」,更不實揣測為「潛艦品質堪憂」乃至「潛艦工程失敗」,企圖貶低台灣自主防衛技術,破壞民眾對國防建設的信任。這類論述迅速在網路擴散,其模式與中共過往對台發動的認知戰高度雷同,應引起全民高度關注。外觀「凹陷」瑕疵?針對艇體所見的凹陷現象,專家學者已做出明確解釋:這是造船業界熟知的「瘦馬效應」。因艦體鋼板於某些區段未配置肋骨支撐,受到光線照射時,會產生視覺上凹凸不平的錯覺。此乃普遍現象,並不影響艇體的密封性能與結構強度。全球多型潛艦,如日本的蒼龍級、美國的海狼級,皆可觀察到類似設計特徵,並未因此遭質疑其可靠性。中共及其網路協力者選擇針對此現象大作文章,無非是想操作輿論、誤導視聽,進而動搖台灣潛艦國造的正當性與社會信心,屬典型認知戰操作模式。操控言論製造對立進一步觀察可發現,這些針對海鯤號的批評,並非基於工程實情或專業分析,而是預設立場、刻意引導民意走向負面。操作方式從選擇性畫面截圖、模糊焦點切入,再搭配煽動性用語炒作質疑氛圍,其手法與中共發動的資訊攻勢如出一轍,意圖透過外部聲音撕裂我國內部共識,使國防議題陷入信任危機。潛艦設計各有任務 比較外觀失焦失真部分論述甚至將共軍039A型潛艦與海鯤號硬性對比,進而貶稱我方潛艦為「模型艦」、「玩具」,這樣的說法完全忽視兩者背後的戰略考量與作戰目標不同。海鯤號屬於以不對稱作戰為核心的防禦型潛艦,目的在於提升台灣水下戰力,強化對潛防禦與區域嚇阻能力,並非為了與共軍龐大潛艦艦隊正面交戰。若僅從尺寸、外觀或噸位比較潛艦效能,反而失焦誤導,更忽略潛艦在整體作戰規劃中的角色定位。綜上所述,海鯤號之所以成為攻擊標的,正是因為它象徵台灣走向國防自主的堅定決心,對中共而言是一項無法忽視的戰略警訊。故其選擇以輿論戰、資訊操弄等手段干擾民心。民眾在面對此類看似「技術討論」實為「輿論滲透」的言論時,更應提高警覺,不被斷章取義的照片或渲染過度的標題所牽動,更不可輕率否定潛艦國造多年來的成果與努力。中共對台的資訊干擾與心理戰從未間斷,目的是削弱我方軍民的信心與士氣,動搖全民防衛決心。唯有全民攜手,展現對國防自主的堅定支持,尊重專業、信任團隊,才能共同鞏固國防基礎,維護台灣的自由、民主與尊嚴,呼籲國人應看清中共認知作戰陷阱,避免遭其誤導。
  • 投書 從馬英九到亞亞:中共統戰話術的全面滲透

    2025.06.18 | 08:29

    第十七屆海峽論壇6月15日在中國福建廈門舉行,中共官方標榜「兩岸民間交流與和平發展」,但從其高層言詞、參與人物的安排,以及論壇釋出的影像訊號來看,這場論壇不是單純的交流場合,而是中共對台統戰的實地演練場。從馬英九的現身到中配網紅亞亞母女的操作,中共正透過各種文化與心理話術,系統性滲透台灣社會與民意,企圖重新塑造兩岸關係的敘事主軸,削弱台灣人民的主體認同與民主信念。此次論壇的最大看點之一,是前總統馬英九的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在論壇上強調「一個中國原則」與「九二共識」,並指出要「共同推進祖國統一大業」。與此同時,馬英九的致詞呼應類似的語言,強調兩岸「同根同源」、反對台獨,並主張深化交流。此舉雖然在表面上延續其一貫的「和平論述」,但在中共的統戰佈局下,馬英九的現身與發言實則成為北京對內宣傳「台灣內部仍有認同中國的力量」的重要象徵,也對外製造兩岸「政治共識仍存」的錯覺,試圖分化台灣社會內部對中國的防衛意志。除了政壇人物的操作,中共也將統戰觸角延伸至娛樂與網路領域。遭台灣驅逐出境的中配網紅「亞亞」,與其女兒「小當歸」在論壇當天現身,並透過抖音釋出大量影片,內容不僅涉及對台灣社會的嘲諷(如「吃不起茶葉蛋」),更安排兒童說出「台灣人都是中國人」、「台灣要回家」等統戰言論。這類手法正是中共「柔性認知作戰」的典型案例,透過家庭親情與童言童語包裝,潛移默化灌輸統一思想,降低台灣民眾對統戰話術的警覺。影片大量在社群平台傳播,實際上成為心理戰的一部分,企圖形塑「兩岸一家親」的虛假氛圍,分化台灣民意與抵抗意志。海峽論壇作為中共對台統戰工具,對外營造「兩岸和平統一氛圍」的窗口,對內團結中國輿論、合理化對台壓力。習近平近年頻提「民族復興」與「祖國統一」作為歷史使命,這場論壇正是實踐此論述的操作現場。從高層領導人致詞到地方網紅影片發布,每一個環節都服務於同一個戰略目的:改寫台灣人民對兩岸關係的理解,淡化中共對台壓迫的事實,塑造統一的「必然性」與「溫和性」錯覺。對台灣而言,此論壇將加劇內部政治的張力與社會對統戰議題的分歧。馬英九的赴中行動已引發朝野交鋒,也對國民黨的形象帶來兩面評價。對執政的民進黨而言,這是反擊中共介入台灣內政、強化國安法制與社會韌性的機會。但對某些社會群體而言,論壇中包裝出的「和平」、「經濟融合」訊號,也可能對政策形成反壓力,挑戰政府守護主權的正當性。中共藉由這類活動,測試台灣民間對統戰訊息的接受度,並蒐集輿論回應,作為未來對台政策與介選行動的參考依據。最後,筆者想說,海峽論壇並非單純的文化交流場域,而是中共統戰對台的系統性工程。台灣社會必須提高警覺,從教育、媒體、民間社群層面建立對統戰話術的辨識能力。唯有正確認知中共操作的手法與目的,才能維護台灣的民主社會,守住自由與主權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