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於今年5月修訂《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明確要求各級黨政機關「從嚴從簡,帶頭過緊日子」,此舉在政治層面延續習近平上任以來強調的反腐主軸,卻也在經濟與社會層面引發諸多批評。

這項新規並非單純針對高層奢靡消費,而是全面擴大至全國4,000萬名公務員,甚至連教師、銀行基層員工等也被納入管控範圍。從禁止參加豪華宴席、限制出國旅行,到外食人數不得超過三人、不得進行個人休閒性旅遊,一連串措施暴露中國政府對基層日常生活的高度干預。

表面上看來,這是一次為提高行政效率、遏止鋪張浪費的制度性改革,然實際執行所引發的經濟衝擊已開始浮現。首先,受到重創的便是與公務消費高度綁定的餐飲與酒類產業,高端白酒品牌如貴州茅台,自政策上路以來股價下跌近9%,市值蒸發逾2,500億元人民幣;不少餐飲業者也坦言,生意明顯下滑,宴會取消成為常態。根據分析機構預估,這波政策可能導致2025年下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成長放緩一個百分點,對本已疲弱的內需市場無疑是雪上加霜。

在過去,反腐著重於懲治貪官,如今卻連基層人員都不放過,已嚴重干涉個人隱私。部分地方要求公務員上繳護照、教師出國旅遊需申請,凡出國不得以「個人休閒」為由,僅限於探親或家庭事務。這種對個人行為的全面規範,已不僅僅是節約開支,而是一種假借「國家安全」之名,行控管之實的政治工程。

但當節約與反腐變成「過緊日子」的全民運動,當連一碗6元麵條都可能成為「違紀證據」,讓人質疑政策已矯枉過正?倘若此治理模式持續,勢必削弱民間活力,並加深社會不安。

總而言之,制度反腐與節制公權力固然重要,但若過度延伸至基層與私人領域,反將模糊政策正當性。節約不是目的本身,而是為了釋放更多資源回饋民生;反腐也不該成為管控社會的藉口。當「過緊日子」變成一種普遍生活狀態,真正需要被問責的,應是資源配置與治理模式的根本問題,而不僅是誰多喝了一口酒?誰多吃了一碗麵?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