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中國的戒心日益提高,但中共卻選擇逆勢操作,推出更多針對台灣青年的交流計畫,其中以「銀鷹計畫」為代表,刻意包裝成實習與學習交流的機會。該計畫提供免費食宿與現金補貼,安排台灣學生赴中國國營企業實習,並透過黨媒鋪天蓋地地渲染其所謂「善意」,企圖營造中國對台灣青年的關懷形象。然而,這些表面上的好處掩蓋不了中共長期以來對台進行統戰工作的政治本質。
中共從不掩飾其「對台工作」的根本目標——反對台灣獨立、促進所謂的「統一」。透過安排實習、提供誘人待遇,中共希望讓台灣青年對中國產生錯誤印象,以為那是一個充滿機會與紅利的市場,是創業致富的舞台,是優於台灣的發展環境。透過親身接觸與短期利益,中共意圖降低台灣青年對其專制統治本質的戒備,使他們不再將中國視為威脅,而是可能的「未來選項」。
這類計畫更進一步將個別配合中共宣傳立場的學生塑造成「模範台生」,回台後發表支持中國言論,參與親中活動,進一步在校園或社群中發揮影響力,潛移默化改變同儕的政治認知。這樣的過程,就是中共統戰機制中的一環,從單純的實習起步,進而延伸至工作、定居、甚至入籍,逐步形塑可操作、可依附的「統戰樣板」。在這套劇本中,青年不只是被鼓勵參與,更是在不知不覺中被塑造成工具人,成為中共對台滲透的「橋梁」。
中共對台推動的輿論戰、法律戰與心理戰全面升高的背景下,對年輕人的統戰工作更具戰略意義。透過與特定私校建立合作關係,中共甚至有可能介入台灣校園行政,影響學生自治組織與社團運作,間接操弄台灣校園的言論生態。以短期優待與經濟利益為誘餌的手法,則進一步削弱部分青年對台灣民主制度的信心。
中國正面臨經濟低迷、青年失業高漲、地方政府財政困難等一連串內政壓力,許多中國年輕人苦尋工作無門,公務員減薪、城鎮負債纍纍。但即便如此,中共仍不惜砸錢大撒幣,推動這類針對台灣青年的「對台優待」措施,顯示其對統戰工作的執念遠高於對本國人民福祉的關注。這不是善意,而是政治操作;不是交流,而是滲透。
筆者認為,中共對台統戰手法不會停歇,未來更可能轉型升級。例如藉AI訓練營、短影音製作、宗教文化營隊等新興主題,創造更多吸引青年的參與形式,包裝成「科技交流」或「文化融合」,實則持續滲透台灣社會基層。面對此種情勢,台灣的教育機構、學生社群與媒體角色至關重要,不僅應建立識讀中共統戰策略的教育體系,更須設置快速回應的輿情與校園預警機制,協助青年辨識統戰手法,避免在無意中成為中共對台政治宣傳的傳聲筒。
中共以補助與照顧為包裝的這類實習計畫,其根本目的是利用經濟利益換取政治影響力。台灣社會唯有正視其本質,強化民主防衛機制,並積極培養年輕世代的媒體素養與批判思考能力,才能讓台灣的自由價值不被蠶食,讓我們的下一代不淪為被操控的對象,而是真正站穩腳步、守護台灣主體的堅定力量。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