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家》雜誌近日發表文章,質疑台灣民間社會尚未做好戰爭準備,並批評「漢光41號」演習偏向表演性質,防衛架構則過度依賴《台灣關係法》下的美援保證。筆者認為,這類觀點忽視了台灣近年來在國防制度與社會韌性上的具體進展,也低估了台灣民眾日漸成熟的國安意識。
今年的漢光演習不僅為歷年最大規模,且首度取消劇本設定,改採即時況令,並延長至十天九夜的高強度實兵操演。演訓涵蓋濱海攔截、城鎮守備、戰力防護與基礎設施防衛等面向,從內容與強度來看,已遠非過往的形式主義演練可比。
更具指標意義的是,首次整合的「城鎮韌性演習」結合了民防、地方應變與防空系統測試,顯示國軍與政府正在強化「軍民整合」、「平戰轉換」的制度建設。這些努力不只是應付檯面上的威脅,更是因應台海長期壓力下的戰略必需。
外界若僅以參與率、動員畫面等表層現象來評斷台灣備戰成效,恐有失公允。民主社會的國防轉型本就需時間與社會對話,台灣正在做的,是用實際制度、演訓與法制改革逐步構築「全民防衛體系」。包括後備動員改革、無人機部隊強化、《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的修法推進,皆顯示台灣防衛政策正朝向更具彈性與自主性的方向前進。
台灣清楚知道「自己的國家自己守」,這份集體意志,是建立在地緣壓力與歷史經驗之上的現實選擇。呼籲國際社會以更全面的視角看待台灣當前的努力與挑戰,給予理解與支持,而不是僅用「表演」二字抹去國軍的辛勤付出,如此對國軍相當不公平。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