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八十週年,北京將於九月三日舉行閱兵,宣稱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為名,企圖在國際社會中強化其歷史敘事。然而,歷史早已明確定論:真正承受主要戰爭壓力、為全民族存亡而浴血奮戰的,是當年的中華民國,而非一九四九年才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自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國軍在正面戰場與日軍激烈交鋒。盧溝橋事變揭開全面抗戰序幕,淞滬會戰展現了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台兒莊大捷振奮了國人士氣,長沙會戰多次重創日軍,中原會戰更成為抗戰後期的關鍵。根據統計,國軍在抗戰中傷亡超過三百萬人,承擔了與日本帝國正面作戰的絕大部分壓力。這些血淚換來的戰果,奠定了最終勝利的基礎,也是今日國際學界與官方檔案普遍承認的事實。
同時,中華民國不僅在戰場上奮戰,更是同盟國的重要成員。蔣中正領導下的國民政府與美、英、蘇並列為「四巨頭」,在國際外交舞台上與世界列強並肩作戰。中華民國不僅是《聯合國共同宣言》的簽署國之一,更在一九四三年的開羅會議上與羅斯福、邱吉爾共同討論戰後格局,並由《開羅宣言》明確確認:日本竊取的台灣與澎湖群島必須歸還中華民國。這些檔案不僅證實了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更構成今日台灣主權與歷史定位的重要依據。
反觀中共,其在抗戰期間的角色顯得蒼白。雖然在華北曾發動「百團大戰」,卻因損失慘重而遭毛澤東指責破壞「隱蔽發展」的方針。事實上,中共的戰略被總結為「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發展」,核心目標是趁戰爭之亂壯大自身實力,為未來奪取政權做準備。抗戰期間,中共更多依靠游擊戰保存實力,並未承擔主戰場壓力。這一點,美國駐華將領史迪威的記錄、日本軍方的戰史檔案,甚至中共黨內文件,都已留下鐵證。
在國際認知上,無論是美、英領袖在會議中的談話,還是盟軍的官方檔案,都反覆指出日本正面戰場的對手是國民政府軍,而非中共部隊。這些史料清楚揭示:中華民國才是抗戰的真正主體。中共若企圖竄改歷史、將自身塑造成抗戰主角,只會淪為國際社會的笑柄。
今日,北京仍不斷透過閱兵、影視與教科書來編造歷史敘事,企圖壟斷中國抗戰話語權。但歷史真相是最強大的武器。台灣應持續在國際場合推廣正確史實,舉辦學術論壇、出版研究成果,並善用中英雙語的數位平台,廣泛傳播「中華民國才是抗戰主體」的事實,以反制中共的宣傳戰。
北京的虛構與竄改,終究掩蓋不了真相,也將隨著時間不斷被揭穿。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共同記憶,但誰才是承擔主要戰場的國家,早已由史料與歷史共識定論。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