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總統,比「直接民主」更重要的,是「社會信任」!
2025.07.01 | 09:17
賴總統於「團結十講-憲政體制」演說中,以沒有直接經由人民普選的理由,否定了台灣派員參加中華民國憲法制定的過程,或可以理解其背後目的,是為了點出「直接民主」的訴求,藉以讓「大罷免」有著公民自發的正當性。但說實在的,看看國史館內珍藏的那份台灣制憲代表名單,試問他們都是阿貓阿狗麼?您真敢說他們沒有代表性嗎?(*各該人物的背景,有興趣大家可以去查查,我倒是一眼就看到「連震東」與「謝東閔」)連震東,不就是連戰的父親麼?有媒體據此詢問連勝文,其娓娓道來整個派員參與的細節,並表示這些代表,乃經由台灣省參議會選任,絕非如總統所言的沒有民意基礎。當然,連也不諱言的表示,彼時面臨戰後交接時期,人民造冊未盡完善,要實施普選有其困難,顯見間接選舉乃因時制宜之舉。因時制宜,本就該是政治制度變遷的硬道理,一如台灣的民主演進史,從兩蔣的獨裁極權、李登輝初期的民主威權、後李時期的總統直選、陳水扁首度實現政黨輪替,接續才逐漸走向經常性的普選制度。試問,倘若您以當下的民主開放,去質疑彼時尚須同老國民黨非主流派搏鬥的李登輝怎麼在搞威權統治,覺得合宜麼?李可是被台灣派尊為「民主先生」,怎麼也曾獨裁過呢?顯然,李登輝的獨裁,當時普遍獲得台灣人民的信任,大家認定他是為了民主而戰,為了徹底掃蕩國民黨的黨國體制,不得不以大權總攬的手段,來達致淬鍊民主的成果。基此,即便李初期的總統賦權,來自於國民大會、這種賴總統何其不屑的「間接選舉」,但社會對其權力行使的認同度,卻是滿檔。相較之下,端看現在,總統、立委皆由直接民選產生,但我就問,那些沒投票給賴清德的選民,認同他是我們的總統嗎?又綠營的朋友們,打從選舉揭曉的那一刻起,又何曾服氣藍白立委成為國會多數呢?今昔對照,代表性的強度,真的與普選與否相關麼?值得大家好好的思考一番。回到憲政體制的討論,如果細細地去推敲中華民國政府的組織模式,您或會發覺到,裡頭不乏存在著前述的「社會信任」機制,其中,監察院就是最經典的案例。監察委員的產生,原意本該是由總統提名在國家中享有名望的社會賢達,這些人普遍獲得人民的推崇,認定其人品高風亮節無誤,據此出任監理文官行政的事務,才能坐收興利除弊的功效,做出來的彈劾報告,也能夠使人民信服。奈何,現在完全不是這麼個樣,為政者往往單純地用制度來操作,在合法合憲的範圍內,極盡擴大一己權力之能事,而忘卻了其設計的原意,變成只要經國會多數同意,總統想提誰就提誰。自然的,當國會多數也掌握在自己手中,還不就家己人自己玩,即便品行低劣、甚或還會濫用公帑搭公務車的,也都來濫竽充數,把監察院坐實當成「失意政客養老院」、窩藏為數頗豐的「政治雜質」(*按總統解釋,被人民選舉打掉的,都是「雜質」,翻開監委名單,有多少雜質,大家不妨去查一查吧!),也就不意外了。說穿了,賴總統這第三講所犯下的謬誤,是罔顧時空背景的因素,硬要將過往的「社會信任」機制,套用現下的民主選舉來解釋,據此將過去打成不具有代表性,來否定台灣曾參與憲法修訂的事實,或說高招,但卻也顯現出總統格局實在爾爾的窘境。「直接民主」真的好麼?按總統如此吹捧公民自發的大罷免,您知道大罷免之後,誰獲益最大麼?就是柯建銘啊!只要綠營重返國會多數,任何國家的法案,得是他拍板說了算。但您覺得,他真有代表性麼?大家認同他嗎?最民主的方式,捧出了最獨裁的人,還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最新留言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