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學運將滿周年,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客座助理教授王丹今(14)天在一場座談會上表示,很多人在討論學運造神的問題,但他認為不是問題,因為有幾個出名人物被關注,就是運動成功的基本手段,「當然就是要造神......要不然運動怎麼成功?」;現在去討論「造神」議題,其實對林飛帆、陳為廷那幾個人反而不公正。

中研院社會所今天下午在台北慕哲咖啡舉行「流串:學運跨國經驗談」座談會,邀請王丹、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陳允中、香港民陣副召集人陳樹暉、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研究生魏揚等人座談,討論台灣318運動和香港佔中運動的脈絡和相關議題。

由於318學運將滿周年,王丹也以旁觀者的角度講出他所看到學運這一年來的影響。王丹認為,318學運應該要去分析的是「學生運動」還是「全民民主運動」,若已經從「學生運動」變成「全民民主運動」,卻還把持領導權不放,又不去跟其他政治力量作協調,這會有問題。318學運應該要想辦法,好好利用國民黨的內部鬥爭,讓國民黨、民進黨等更多政治力量進來,不過,318學生對這些事情「好像有點反感」。

王丹說,一場學生運動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訴求,提什麼訴求就涉及到什麼時候能退場,訴求提得越好就越可能成功。318學運有那麼大的運動能量其實很可能成功,但他卻發現,運動越發展到後期,訴求卻越凌亂,這點應該要反思。

很多人認為運動不應該出現明星、造神,但王丹則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他直接地說「當然就是要造神......要不然運動怎麼成功?」,很多人批評不應該造神,這說法聽起來很正義,但實際操作來講,有幾個出名人物被關注,就是運動成功的基本手段,不應該去排斥這手段,運動還是要有幾個被記住的領袖,「有這樣的領導人物才能在歷史上被記住」。

王丹也說,318學運當然有反中國因素,但一年下來,「認同」問題還是沒解決,「你不是中國人,那你是誰?」,「『我們是誰』不能僅僅建立在『我不是別人』的論述基礎上」。這部分上一年多來他沒看到太多改變,覺得有點可惜。他認為,318學運已經強調族群認同,但認同其實還有各種層面,像是世代的認同、國家和公民之間的認同、社會正義層面的認同,他期待318學運去處理這些認同,「不然他只是一場學運而已」。

此外,王丹說,他要提醒一件事情,318這場運動之所以能起來,主要就是因為有像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成大零貳社等原本就在學校的學生社團,這是在校園裡面的積累,但學運後,這些領袖都離開學校各組社團。就他在清大的觀察,校內社運氣氛反而不如一年前,因為人都出去了,「不應放棄校園陣地」。

王丹在問答時間時知道有記者在場後,也進一步闡述他對造神的3層面論述。

首先,他不認為在318學運中出現高人氣的林飛帆和陳為廷就應該稱之為「造神」,因為每個運動本來就都有領袖人物,媒體跟群眾很自然就會把目光集中在這幾人身上,這不應被認為是造神運動。而現在「造神」變成討論議題,這對林飛帆那幾個人不公正。

其次,王丹認為,更恐怖地是,「有沒有人敢站出來講反對造神?」,所以,「我提出造神這問題,反倒是我認為不應該說它是造神」,他還笑說「(記者)千萬別寫說王丹說希望造神」。

王丹認為,在雨傘革命(香港佔中)中,出現了一種新的「無領導」的運動形態,沒有誰領導誰,每人都是自己的領導,「這聽起來很烏托邦,但可能嗎?」。他指出,這種「沒有領導人的運動」就是雨傘運動失敗的原因,因為「誰都是誰的領導,誰說的都不算,這樣太鬆散了」,但如果真的可能發生,他笑說「只能說我們真的老了,活到老學到老」。

第三點,王丹說,很多人說決策應該要開放,但要怎麼開放?「1秒聽1000個決策?聽哪一個?如果有999個反對,要怎麼搞?」。他說當年他在89學運時就深受其害,曾試圖開放決策,但「要不要聽,不如建設自己的決策?」。王丹強調,他反對去批評運動領導人,「這是從策略角度講,不是從價值出發」。

對於王丹表示造神形態操作是必須的說法,魏揚私下受訪時則有不同看法,他說像是樂生和全國關廠工人連線的抗爭其實也很成功,但卻沒有造神。運動不一定要這樣(造神)才能進行,還要看當下評估判斷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