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李登輝紀念學術討論會」本週末於國史館舉行,由國史館與財團法人李登輝基金會共同主辦,兩天議程邀集 18 位國內外重量級學者,從政治、外交、社會、經濟等多元面向,再度梳理李前總統登輝在臺灣民主化與國家發展進程中的深遠影響。總統府資政姚嘉文、國策顧問顧忠華及多位基金會董事皆到場參與。

國史館館長陳儀深致詞指出,雙方自 2021 年起合作已累積近百篇研究成果,逐步奠定「李登輝學」的重要基礎。這些研究並非為個人歌功頌德,而是希望透過更完整史料,理解李前總統如何帶領臺灣由威權邁向民主,由封閉走向世界。本屆論壇更透過跨領域視角,提出許多全新觀察與研究亮點。

當前熱搜:專家指日本不會上島護台:自衛隊核心任務是護美軍、非直接保衛台灣

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李安妮也在會中分享,她將此次討論會視為「李登輝記憶工程」的重要階段性成果。長期整理史料的過程,讓她深刻感受到記憶保存需以耐心與溫度進行,而女性視角之所以重要,正因其敏於捕捉歷史縫隙裡未被紀錄的細節。她感謝所有投入研究與保存的學者,使臺灣的歷史紋理得以逐步清晰。

本次會議的主題演講由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林孝庭主講,以「海內外史料中的李登輝與美、中、臺三角習題」為題,重返 1995 至 1996 年臺海危機的關鍵時刻。他指出,李登輝以務實外交突破困境,雖在訪美前已知會北京,但美國內部原本強烈反對其赴美演講,最終才因柯林頓總統力排眾議促成此行;危機期間中共軍演虛實交錯,美方仍派航母進入臺海,後續也因此調整對臺政策、提出「新三不」。這段歷史突顯 1990 年代三邊關係的複雜性,也讓解密文件更具研究價值。

接下來的七場次議程聚焦不同領域,包括:

當前熱搜:中國引聯合國憲章暗示「有權對日動武」 日本外務省回應了

第一場次由賴怡忠執行長以「雙層賽局理論」回顧李登輝如何在國際秩序轉變下推動民主改革;國史館助修黃東凱則解析改革萬年國會的歷程與策略。

第二場次聚焦外交與國際關係,中山大學郭育仁教授梳理 1995 年「明德小組」的成立背景,指出這是臺灣外交戰略自主的重要里程碑;海洋大學應俊豪教授則以《紐時》報導剖析李登輝訪美對臺美中三方的長期影響。

第三場次由多位臺日學者探討李登輝任內的臺日互動,包括對日工作小組、亞洲展望論壇及日本知識界對臺觀點的演變。

第四場次回到政治領導與史料分析,任育德副教授透過文告與談話,呈現蔣經國與李登輝不同的領導風格;羅國儲協修則從《蔣經國日記》《王昇日記》揭露三人間微妙且複雜的政治互動。

第五場次聚焦臺北市政革新,包括翡翠水庫興建與基層建設推動,呈現李登輝任市長時的現代治理思維。

第六場次由學者剖析農政改革、石化產業推動、半導體產業自主與「亞太營運中心」政策的發展脈絡,呈現李登輝時期經濟政策的影響層面。

第七場次則從農村傳道理念、政治與文化革新到務實外交,回望李登輝以「人民」與「土地」為核心的治國理念。

閉幕式播放以蔡英文前總統褒揚令為基礎製作的短片,透過生活化語言回顧李前總統的歷史定位。陳儀深館長感謝所有研究者的投入,並指出研究李登輝,就是研究戰後臺灣如何摸索出一條民主之路;這條路從不平順,但正因一次次挑戰,臺灣才能走到今天。他也呼籲持續透過研究深化社會對歷史的理解。

李安妮董事長則再次強調「AI 李登輝」數位知識庫的推動,是為了讓更多人透過史料理解其思想,而非塑造神話。她感謝國史館同仁的努力,讓分散資料成為可被引用的歷史資源。

陳儀深館長最後表示,會中多篇論文援引國史館最新出版史料,顯示史料開放與出版已有效促進研究能量,未來亦將持續邀請社會大眾參與相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