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壇晚近因兩名涉嫌替中國擔任間諜工作沸沸揚揚。英國國家廣播電台(BBC)稍早以〈中國如何佈間英倫〉為題,報導北京當局要的不只是政治與軍事情報,還試圖影響海外政治辯論、打擊異議人士、大規模收集數據,以及引誘學者提供研究技術,確保中國國內經濟成長。

英國國家廣播電台的報導指出,幾乎每個國家都有間諜活動,想要了解其他國家的動向。就連英國也對中國進行此類間諜活動(中國自己也曾公開對此表示不滿)。真正讓中國與眾不同──也是問題的核心所在──的是,中國構成的國家安全威脅遠超過傳統的間諜活動範疇。

全站首選:川習會前川普一句話「震撼北京」汪浩:這是印太新秩序的戰略紅線

報導指出,中國情報機構規模龐大。據估計,包括國內外從事安全工作的全體人員在內,其人數高達五十萬。這意味著他們有能力展開比許多其他國家更大規模的情報工作。

每個國家運用其情報機構的方式各不相同,這反映了該國的優先事項。而在中國,首要任務是確保共產黨繼續執政。

英國軍情五處2022年1月揭露中國特工滲透英國國會,其目的與其說是竊取機密或獲取信息,不如說是操縱政治辯論,讓那些在政治和世界問題上抱持親中國立場的人身居要職。

當前熱搜:正國會出手相挺?林佳龍震撼表態挺「不貪不取的林岱樺」網友炸鍋

令英國安全官員擔憂的另一個領域是中國熱衷於監視異議人士,即所謂的跨國鎮壓。多年來,這一直是中國情報部門的主要目標,尤其關注西藏維權人士等群體。隨著北京鎮壓行動的展開,許多來自香港的年輕民主活動人士湧入英國,加劇了這種擔憂。軍情五處指出,香港警方已對十幾名在英國的民主活動人士發出懸賞,而且有關騷擾和監視的報告也越來越多。

中國也確實與一些大規模的網路行動有關。其中一些行動符合現代間諜活動的定義:竊取機密。今年8月,英國披露了許多人懷疑的事實:英國成為了代號為「鹽颱風」(Salt Typhoon)的高度複雜的間諜活動鎖定的對象,該活動入侵了世界各地的電信公司。英國國家網路安全中心(隸屬於英國政府通訊總部GCHQ)在一份聲明中警告說:「通過這種活動竊取的數據,最終可能使中國情報機構具備識別和追踪全球目標通信和動向的能力。」

如今,在英國,計劃在倫敦前皇家鑄幣局大樓建造新的中國大使館引發了人們的擔憂,擔心這可能為竊聽其地下的數據電纜提供間諜活動的機會。

在網路空間,真正的擔憂遠不止於此。

中國網路情報活動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其對大量資料的渴望。北京對所謂「大數據」(可能包含財務、個人、健康或其他類型資訊的大型數據集)的追求,令西方安全官員感到擔憂。

英國國家網路安全中心前負責人馬丁(Ciaran Martin)表示:「中國一直在試圖收集英國民眾的人口級數據。」

「這可能有助於訓練人工智慧,更了解英國,甚至影響輿論,或找出我們個人和集體的脆弱性。」

「雖然這種做法並非總是有效,但它與幾乎所有國家都進行的針對政府和政治的『常態』間諜活動截然不同。」

「在這方面,中國之所以引人注目,僅僅是因為它的間諜活動有時肆無忌憚。」

部分數據是被竊取的,但有時人們懷疑這些數據是透過能夠進入西方市場的中國公司獲得的。

中國間諜的重大任務,還包含確保自己的國家經濟成長。有些敏感資訊並非國家機密,例如大學裡對一種新型先進材料進行的高科技研究,這種材料既可用於軍事領域,也可用於民用領域。

英國軍情五處表示,他們正在應對「源源不絕的誘騙英國學術專家以獲取其研究技術的企圖」,這些企圖通常從LinkedIn等社交網站開始。

共同著作《大劫案:中國竊取美國機密的秘密行動》即將出版的美國前情報官員巴德格( Andrew Badger)指出:「在一個軍事和經濟力量的『DNA』建立在數位資訊二進位代碼(0和1)之上的世界裡,一旦核心知識產權和工藝知識洩露,整個行業都可能被顛覆——隨之而來的是工作崗位、資本和地緣政治影響力的轉移,」。

「英國目前關於如何起訴間諜、加強法律以及平衡商業與安全的辯論,應該從這個歷史事實出發:只有牢牢掌握秘密,經濟實力才能得以維繫。」

報導指出,英國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在許多經濟與國家安全交織的領域,美國正採取更強硬的立場——華盛頓正試圖向倫敦施壓,迫使採取一致行動。

這使得倫敦陷入兩難:一方面要應對來自北京和華盛頓的壓力,另一方面又要努力尋找應對這些威脅的方法,同時還要維持有成效的關係。

這一切都不容易,而且與傳統的間諜活動關係不大。在這個新世界裡,威脅的範圍更廣,也更加複雜。

但是,如果沒有清晰、連貫且自信表達的對中國戰略,英國本屆政府將與以往歷屆的政府一樣,繼續難以知道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