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第二十屆四中全會後的《會議公報》涉台內容僅十八字,外界認為是「史無前例的重視」。而隨後才公布《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全文內容只是延續既定基調,研究者還以為按到重播鍵,就像不斷重播的甄環傳、康熙帝國。

其內容計有:「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深入貫徹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高質量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加強産業合作,推動兩岸經濟合作。落實臺灣同胞享受同等待遇政策,為臺胞在大陸學習、工作、生活創造更好條件,增進兩岸同胞福祉。」等182個字。

現正最夯:6俄羅斯聯邦瀕臨破產! 徵兵獎金縮剩1/5沒人要去 2俄航空也撐不下去

然而,十五五「史無前例的重視」,「重視」在哪裡?是否代表政策升級?不管是「總體方略」還是「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從文本與歷次五年規劃的歷史軌跡來看,這種「重視」或許更多是政治語言的擴充,而非實質行動的轉折。

從「海西」到「融合」:老瓶裝新酒的發展敘事

中共涉台政策長期以「經濟合作」作為包裝,從2006年納入「十一五規劃」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到2009年國務院頒布《若干意見》予以支持,本質上是「地方倡議→中央背書」由下而上的政策節奏。

當前熱搜:北車性侵案受害者竟是7旬婦人!網嘆:連阿嬤都難逃魔掌

然而,「海峽西岸經濟區」失敗了,福建被譽為台胞「第一家園」,但這個「家園」充其量只是一個打卡地標,王滬寧重視的「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是由上而下,與過去不同。中共在「十四五」規劃已提到支持福建作為「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基地」,十五五再次提到「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平心而論,「十五五」並沒有提出新規劃的兩岸專章,實在很難看出「史無前例的重視」。

不管是「共同家園」或是「融合發展」,這些融合也只能發生在中國本土,因為真要兩地共融,涉及公權力行使事項,中共只能唱獨腳戲,只有單邊主義,自己能做的先做,目前無法做到中共要的「措施上金門」,無法建立「事實上的管轄權」。值得台灣注意的是明年翔鷺機場啟用,空域管轄權的重疊將會壓迫尚義機場的起降選擇。

「融合」的政治進化:從經濟話術到統戰工程

從「共同家園」到今日的「融合區」,這些計畫的共同特徵是「軟性統戰」。它們透過經濟情感與文化符號包裝政治意圖,試圖以「生活融合」淡化主權邊界,卻始終迴避最根本的問題,兩岸政治制度不對稱下,何來真正的「共融」?

相較以招商引資為目的的「海西」概念,如今的「融合發展」已呈現明顯的政治擴張性。中共政協主席王滬寧在2023年海峽論壇宣布福建建設「示範區」時,就已將其定調為「制度創新試驗場」,意即不僅是區域經貿合作,而是推動「統戰新模式」的前哨。

這樣的「融合」是單向而非對等的,北京強調「同等待遇」,但所有前提都由中共設定。無論是教育、就業、落戶政策,或產業合作框架,都須符合中共「一個中國」認知才能運作。在這個結構中,台灣的參與者難以享有制度對等,更像是被吸納的「附屬權益主體」。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融合」已不再局限於經濟層面,而延伸至資訊安全與社會治理領域,不管是新華社從26日至28日連續3天發布署名「鍾台文」的評論文章,中國公安系統針對沈伯洋與黑熊學院進行立案偵查,台灣許多教徒在中國被抓捕,即是一種「以安全為名的政治縮圈」,這就是推進統一進程的單邊主義,證明「融合」並非一家親,而是控制過程,是政治合法性的新包裝形式。

「十五五」的虛與實:願景浮誇、內容空洞

從政策技術層面來看,「十五五」並未設定明確期程、資金來源,也未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對比「海西區」2009年至2020年的明確階段目標,「融合示範區」倒退回僅止於宣示。所謂「高品質融合」實際上仍停留在統戰辭典中「打擊台獨、反對外干涉」的主旋律下。

深入分析,名詞先行、內容待填,已成為其政治操作的制度慣性。這並非只是行政延宕,而是北京刻意維持模糊的戰略安排。中共常先創造政策名詞、再依外交與軍事局勢調整內涵,這種「政策保留戰術」讓中央能收放自如,國際氣氛有利時可包裝為惠台行動,不利時只需強調防範台獨。

事實上,這樣的模糊策略也暴露出內部矛盾。北京一方面想對內宣示「統一進程未停」,另一方面政策扭曲化引發的國際反彈。北京意圖在美中競逐的環境中,透過「融合發展」向國際社會輸出「和平進程」的印象,以抗衡西方媒體對其軍事擴張的疑慮。「融合」成為外交語言的延伸,讓「統一」聽起來不再是侵略、不再是壓迫,而是合作。「兩岸專章」喊得響亮,但實際文件仍只有含糊的描述,既無新舉措,也無新架構。台灣社會若僅以表面文字評估對岸政策,將難以洞察其輿論策略的多層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