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鄭麗文與民眾黨主席黃國昌今(19)日將正式會晤,討論兩黨未來聯合治理模式,以及2026地方大選的合作方案,為藍白合的未竟之業,修築友誼的橋樑。坦白說,對於支持者們而言,2024「君悅宴」分手擂台的陰影遲遲還翻不了業,您還看好這一回的「重修舊好」麼?
撇開民調該如何進行等技術性問題不談,單純就理念與實務兩個範疇解析,要我看好這對「政治怨偶」能夠言歸於好,難啊!
首先,從理念的面向析之,國民黨自從改朝換代之後,鄭麗文主席的青春形象(五十幾也不年輕了,但在國民黨確實還是中生代),儘管甫當選之初吸引新興世代的目光,霎時讓大家看見了國民黨革新的曙光。奈何,經過一連串的人事任命後,又把一群儼然「千歲級」的「老藍男」拱出來擔任要職,甚或找來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擔任副主席,等同宣示承繼馬英九的兩岸路線,讓時光彷若倒流般、回到那個台灣意識還未彰顯的年代,或許安撫了黨內的基本教義派,但試問,這會是新世代的國民黨、乃至於即將洽談合作的民眾黨人,心底念茲在茲的國家認同麼?
尤其近來國民黨「染紅」的爭議不斷(很多事,怨不得人,自己應該有所避嫌),先是鄭主席出席馬場町紀念活動,後又有蕭副主席重申「一國兩區」的國家定位(儘管憲法確實如此規範,我們就是一個國家分成「台灣地區」與「中國地區」,但試問回歸現實,誰會鳥這部憲法?),乖誕且令人費解的的政治判斷,逼著民眾黨不得不有所表態,但礙於營造合作的良好氣氛,又不好大肆批判,只能低調回應,相信白營支持者們看在眼裡,恐怕也多所失望吧?!
畢竟,就我的理解,民眾黨的基本盤,泰半擁有「天然台」的特質,或許獨立的意識不若綠營強烈,但台灣作為一個國家的事實,應該是普遍的共識。總是現在學校也不教憲法了,對於當中「一國兩區」的概念,根本付之闕如,忽然要他們接受把台灣和中國當成是一個國家的政黨合作,您覺得有多少人會買單呢?
當然,出於反對民進黨長期執政,抑或基於為柯P復仇的緣故,白營支持者們或都明白藍白不得不合,但假若合作的前提,是得要出賣自我的國家認同,是得接受甚麼「一國兩區」,我覺得也是強人所難了吧!
其次,在實務的面向,儘管俗話說「從哪裡跌倒,就該從哪裡爬起來」,2024藍白合破局,緣自於雙方對於民調存有相當大的歧見,引致於誰正誰副喬不攏。時移至今,2026的百里侯之爭,您覺得有比較好喬了麼?恐怕難度是更高了吧!
問題的癥結,在於鄭麗文主席對於地方山頭根本毫無掌控力,單單看立院默許傅崐萁繼續當總召,就可以窺見其對地方勢力只能妥協的無奈。基此,在這種攸關地方資源分配的縣市長大選,坐擁政治實力的派系頭人,怎麼可能授權無實權的主席去主導呢?引致於即便藍白雙方高層會晤,觸及了選戰的議題,也只能打哈哈的談些架構性問題,根本不可能左右選戰主軸、乃至於人選的細節問題。
繼而,倘若雙方真的同意用民調來決定人選,按彼此組織動員能力的懸殊程度,其實不用比,答案應該都很清楚了吧,絕對都是藍營獲勝,那麼,這所謂的民調,不就只是個過水流程而已,民眾黨真能心服口服麼?
與其走這種表面的民主過場,筆者認為,大家還不如面對現實,體認到「藍大白小」的實力差距,意識到藍營需要擴張版圖、白營期待汲取資源的需求,除非白營能在艱困選區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重量級人選,否則,在所有的縣市長選戰中,可盡數推出「藍正白副」的組合。據此讓藍白支持者明白,未來當選後,藍可持續維持在地方的執政優勢,而白則可藉由副首長的配搭,將政治版圖擴張至全國各地,對於持續茁壯黨的發展,才有實質的助益。
畢竟,與其強出頭的搶參選權利,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還不如思考如何拿回些實際的政治利益,為更遠大的目標先蹲後跳,這才是明智之舉吧!2024年的教訓,該是血淋淋的,若現下柯P是副總統,還會有接續一連串的鳥事麼?!
說了這麼多,若您問我,看好2026藍白合麼?我或還是會很悲觀的認為,難啊!理由很簡單,在彼此互信基礎不足的前提下,內有各懷鬼胎,外有見縫插針,隨便來個離間計,這友誼的橋樑大概就垮了,還要怎麼玩?
所以啊,藍白的選民得要自立自強,即便未來是硬碰硬的結果,自己也要心頭抓乎定,該棄保時就不要猶豫,才能凝聚反綠的最大選票,不再重蹈2024的覆轍,共勉之!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