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體《NEWS Post Seven》18日引述自民黨內消息指出,首相高市早苗可能在12月的「X-DAY」低調參拜靖國神社,藉此鞏固保守派支持。雖然可能「突襲」參拜的時間點距今還有一個月,但因為高市日前的「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言論引發中日關係緊張。輿論認為,高市可能為鞏固「安倍繼承人」形象參拜靖國神社,以獲得黨內保守派支持,但可能觸發區域情勢緊張。
《NEWS Post Seven》指出,高市早苗從議員時代起,幾乎每年春秋兩祭與8月15日戰爭結束日都堅持參拜靖國神社,從未缺席,展現強硬保守立場。但自10月當選自民黨總裁、11月上任首相後,她刻意避開秋祭,僅獻祭品,以緩和外交壓力。報導指出,有保守派支持者施壓,要求高市兌實現「首相參拜」的競選承諾,傳出高市陣營思考在12月底國會閉會、外國耶誕節假期、亞洲鄰國進入年假模式,「干擾、限制最小」的情況下,「突襲」參拜靖國神社。而傳出最可能的日期就是高市的「政治導師」安倍晉三在2013年12月26日就任一周年參拜的同一天。
現正最夯:洪浦釗觀點》你挑戰我,我就挑戰你:中國精準的主權對主權報復
由於靖國神社供奉250萬戰亡者,包括14名二戰甲級戰犯,象徵日本軍國主義遺緒,長期是台中韓關注的焦點;紀錄上,日本首相以官方或私人身份參拜靖國神社包括:
1975年:三木武夫(8月15日,首次於戰爭結束日)。
1985年:中曾根康弘(春祭,首度獻祭品)。
2001-2006年:小泉純一郎(連續6年私人參拜)。
2013年:安倍晉三(12月26日,官方參拜)。自2013年安倍後,無在任首相再訪。
但每次首相參拜,幾乎都引起區域外交風暴。例如:小泉純一郎連續6年以私人名義參拜,但其在任期間中日韓關係幾近凍結。2013年安倍參拜後,中國強烈譴責為「挑釁歷史傷疤」,時任外交部發言人秦剛稱其「踐踏受害國尊嚴」,召見日本大使,凍結高層對話,中日東海油氣開發談判中斷,掀地方反日示威浪潮,中日關係降至低谷,延宕中日韓三邊峰會一年,中國軍機擾台海及東海頻率激增,引發軍事對峙。當時的韓國總統朴槿惠形容為「令人震驚的挑釁」,韓外交通商部抵制日方外交邀約,導致韓日貿易額短期下滑10%,韓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爭端升級,並加劇慰安婦及強徵勞工議題爭議。中華民國外交部則表達「遺憾」,強調靖國供奉戰犯「不利歷史和解」,但未採取強硬措施,僅呼籲日本自省,以維持台日友好。而其中最特別的是連美國都公開批評安倍,美國駐日大使館罕見地以「U.S. Embassy Tokyo」名義發布正式聲明:「apan is a valued ally and friend. Nevertheless, the United States is disappointed that Japan’s leadership has taken an action that will exacerbate tensions with Japan’s neighbors.(日本是我們珍視的盟邦與朋友。然而,美國對日本領導人採取會加劇與鄰國緊張的行動感到失望。)」白宮在次日被問到此事時,再度表達「disappointed」,並傳出隔年1月國務卿、國防部長訪日時,私下向日方傳達「極度不悅」,要求日方「克制後續動作」;才有安倍在2014年4月訪美時,在與歐巴馬的聯合記者會上承諾「不再做出讓美國失望的事」的發言。
從歷史經驗來看,高市早苗若效仿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短期效應可能能讓高市從台灣議題及限制外國遊客等爭議中脫身,贏得右翼選民青睞。但「後座力」來看,中華民國部份,現由親日的民進黨政府執政,可能不會有太大的反彈聲浪;美國川普政府的亞洲政策,端視利益是否有所衝突;韓國可能再中斷先前修補的日韓關係,出現抵制行動;而中國則必然重啟經濟報復,強化軍事壓迫。專家呼籲,東京優先區域和平,避免歷史議題成外交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