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一名未滿月男嬰,近日因呼吸急促與活動力低下,緊急送入小兒加護病房治療。男嬰在出生第四天出現發燒,隨後伴隨肌抽躍、持續嘔吐與食慾不振,經檢查疑似腦炎。所幸在積極治療後,症狀已改善並順利出院。疾管署今(7)日證實,該名男嬰確診為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這使得今年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病例累計達到14例,且均感染同型別,其中更有7例不幸死亡。

根據疾管署監測數據,第40週(9月28日至10月4日)的門急診就診人數為8,484人次,與前一週8,537人次大致持平。實驗室監測結果顯示,社區中主要流行的腸病毒型別為克沙奇A16型,其次是克沙奇A6型及伊科病毒11型。儘管近期伊科病毒11型的檢出數量呈現下降趨勢,但重症病例發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截至目前,今(114)年已累計1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其中8例死亡,此數據已創下近6年同期的新高。

全站首選:于朦朧屍檢報告曝光? 韓紅演唱會上公開落淚 「他」被曝也參與墜樓案....

疾管署特別提醒,連假期間民眾出遊頻繁,人際往來密切,大幅提高了腸病毒傳播的風險。家長攜帶幼童前往人潮聚集、互動頻繁的室內兒童遊戲場等場所時,務必指導孩子在接觸設施前後,使用肥皂正確洗手。此外,營運這些兒童常出入的公共場所業者,應定期對幼童經常接觸的物體表面進行消毒。值得注意的是,酒精對於腸病毒的消毒效果有限,疾管署建議可配置濃度500 ppm的含氯漂白水(10公升清水加入100毫升市售家庭用漂白水),進行一般環境的清潔與消毒,同時應確保環境通風良好。消毒時,將消毒水擦拭於環境及器具表面後,靜待10分鐘再以清水擦拭一次,即可完成消毒程序。

考量到新生兒的高度風險,疾管署呼籲準媽媽們在產前應儘量避免前往人多擁擠或通風不良的場所,並避免接觸任何出現症狀的人士。若在產前14天內出現疑似腸病毒症狀,例如發燒、呼吸道不適或腹瀉等,應立即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狀況。同時,醫療院所應加強詢問孕產婦,了解其分娩前14天內,家中其他兒童或同住家人是否有發燒或其他疑似感染腸病毒的症狀,以便及時提供適切的醫療處置。醫院嬰兒室、托嬰中心及產後護理之家等機構,務必嚴格執行訪客管理與感染管制措施,以有效降低嬰幼兒感染腸病毒的風險。

疾管署再次強調,新生兒一旦感染腸病毒,可能表現出發燒或體溫過低、活動力不佳、喝奶量減少等非典型症狀。由於新生兒的病程發展迅速,若未能及時接受治療,可能迅速惡化為心肌炎、肝炎、腦炎、多重器官衰竭等嚴重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一旦發現新生兒出現上述任一症狀,家長務必立即送醫。此外,5歲以下的嬰幼童是腸病毒重症的高危險群,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家長應密切觀察其健康狀況。一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身體肌肉突然收縮)、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應刻不容緩地將孩子送往大醫院接受緊急治療。民眾可上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查閱「新生兒腸病毒防疫專區」相關防治資訊,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