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委員會日前舉行第72次諮詢委員會議,主題為「美中貿易戰對國際地緣政治、中國大陸經濟、兩岸經貿之影響與因應」,今(3) 日公布會議簡要討論內容。學者引言指出,未來世界經濟可能被劃分為三個主要圈圈,包括:美國圈、中國圈及非美非中圈,台灣面對趨勢需要以靈活的戰略應對,並兼顧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部分委員更建議,我方應留意中共可能透過認知戰,引導台灣社會對美政策產生質疑,削弱台灣社會對國際合作的信任。

學者引言表示,美中競合態勢下,國際經貿格局及秩序存在高度不確定性,未來世界經濟可能被劃分為三個主要圈圈,包括:美國圈、中國圈及非美非中圈,台灣面對趨勢需要以靈活的戰略應對,並兼顧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中國經濟成長面臨挑戰,今年8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成長3.4%,消費實情不如陸方公布的數據樂觀;1-8月固定資產投資成長0.5%,國企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下滑;8月PMI的新出口訂單指數為47.2,已經連續16個月位於榮枯點之下。

當前熱搜:藍委怒嗆中科院長官僚「你改革了什麼?」 要顧立雄:「該換了」

部分委員關注,儘管美中貿易戰進入較為和緩狀態,但近期中國對美國出口負成長,今年前4月、前5月、前6月、前7月依序衰退2.5%、9.7%、10.9%、12.6%,8月單月更進一步衰退33%,跌幅呈現擴大趨勢,若美國再對中國課徵更高關稅,將使中國出口市場由美國加速轉往歐盟、東協等地,中國貿易商甚至可能對這些區域傾銷產能過剩的商品,衝擊當地產品原有的市占率,若美國進一步祭出次級關稅,未來中國出口成長不容樂觀。

部分委員指出,中國經濟正面臨持續的通貨緊縮壓力,反映消費需求的疲弱,自新冠疫情以來,消費者信心持續下滑,房地產低迷亦對經濟帶來全面性衝擊,削弱地方政府高度依賴的土地財政收入,影響公共開支,為填補財政缺口,地方政府日益依賴舉債,但債務負擔逐步累積,使隱性債務問題日益嚴重。

部分委員認為,中國為因應內部經濟下滑及美中貿易戰等衝擊,「十五五規劃」可能聚焦於提升科技自主能力,積極發展半導體、人工智慧、量子技術、6G、新型儲能設備等新興科技產業,以維繫世界製造工廠地位;強化多元化出口布局,減緩對美貿易衰退之衝擊,深化與非洲、拉美等南方國家經貿合作;並持續擴大科技自主、內需消費、綠色轉型為發展方向。

全站首選:熱帶擾動持續靠近台灣!專家曝「颱風」生成機率

部分委員分析,美中近期進行多輪經貿談判,川普政府面臨2026年期中選舉壓力,中共有意對美採取「以拖待變」策略,在鬥而不破的態勢下,爭取談判籌碼與戰略調整空間,中國對美貿易談判雖釋出部分友善姿態,但難以觸及美方關切的核心問題,讓步多屬策略及象徵性措施,雙方對於降低關稅、有限度開放市場、加大對美投資及採購期待有所落差,美中經貿談判難以取得持久且具體的共識。

部分委員建議,我方應留意中共可能透過認知戰,引導台灣社會對美政策產生質疑,削弱台灣社會對國際合作的信任,未來台商需考量國家安全、產品安全層面,以及中國可能採取的抵制或不公平政策,避免過度依賴中國市場和供應鏈,並透過多元化市場與供應鏈策略,降低地緣政治與政策風險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