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空軍LGM-35A「哨兵」(Sentinel)洲際飛彈(ICBM)計劃正面臨嚴重危機,預算從原估計的780億美元暴增至1,410億美元,超支達81%,並延遲至少3年,引發國會與國防部激烈辯論。國防部於7月認證該計劃為國家安全必需,拒絕取消,但批評者指其為「不可持續的浪費」,呼籲重新檢視核三位一體架構。美國3智庫專家異口同聲建議持續推進「哨兵」計劃,但應考慮仿傚中俄,採用公路機動發射器,節省井建成本、提升戰時生存性及機動能力。

「哨兵」計劃是要取代服役逾50年的「義勇兵Ⅲ」(Minuteman Ⅲ)洲際飛彈,維持400枚警戒ICBM,涵蓋科羅拉多、蒙大拿等5州450個發射井。2024年1月因工程設計不完整、供應鏈斷裂及基礎設施問題觸發「關鍵違約」。美國政府問責署(GAO)警告,「義勇兵Ⅲ」可能被迫延役至2050年,增加維持有成成本,同時「哨兵」需新建數百個發射井,取代原改建方案。

當前熱搜:菱傳媒創刊總編蔡日雲證實「曾單方面接收提供訊息」疑來自黃國昌

軍事媒體《Breaking Defense》刊登美國公共政策企業研究院(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AEI)、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以及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3大智庫專家共同署名文章,主張「推進哨兵計劃,但考慮機動化」。他們指出,GAO報告凸顯依賴固定井的風險,可能導致未來總統面對中俄膨脹ICBM時,手上力量過少。文章建議採用公路機動發射器,由重型卡車拖曳,在美國偏遠地區部署,可加速上線、節省井建成本,形成混合部隊,提升生存性與回應速度。專家強調,陸基ICBM為核威懾核心,支撐全球常規軍力投射,但固定模式易遭先制攻擊。

議題牽涉美中俄戰略平衡,國會撥款委員會擬於2025財年砍3.24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03.68億元)預算,並要求研究機動選項。空軍官員回應,將評估替代方案,但堅持「哨兵」計劃不可或缺。分析人士憂心,延宕恐削弱核三位一體效能,呼籲白宮與國會盡速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