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堰塞湖潰壩,奪走18命,更沖出中央、地方政府災防橫向溝通、垂直整合的漏洞。捲起袖子救災之餘,更要回頭檢視防災演練、法規制度破口,下一次,不能再讓悲劇重演。

在花蓮生活60幾年,光復鄉民代表蔡智輝從沒想過,有一天會在家鄉目睹宛如災難片特效的震撼場景。

當前熱搜:菱傳媒創刊總編蔡日雲證實「曾單方面接收提供訊息」疑來自黃國昌

9月23日下午,花蓮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潰壩,一千五百多萬噸湖水衝破堤防,捲帶大量泥沙灌入市區。眼見大水像海嘯般沿路撲向民宅,蔡智輝急踩油門,往反方向加速駛離。幸運逃過死劫的他,站在高處的第一公墓眺望,河水仍不斷湧入,他居住的大平村平房幾乎滅頂,家園就這樣淪為煉獄。

「大家有點判斷錯誤,都以為會在大馬村潰堤,前一天村裡有逐戶通知撤離,但多數人不相信,認為不會發生在這裡。」蔡智輝回憶,當時自己邊逃難、邊傳LINE要居民緊急撤出,但一切發生得太快,有些人根本措手不及。

蔡智輝口中的錯判、應變不及,可回溯到潰壩47小時前,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召開的一場關鍵工作會報。

現正最夯:爆偷拍政敵選擇性爆料 名嘴:黃國昌狗仔有人窩裡反 他喊:你的人在我這!

採納建議 從嚴認定疏散範圍

9月21日,樺加沙颱風正逼近台灣,當天上午農業部林保署針對堰塞湖下游發布的撤離通報單,是類同8月楊柳颱風情形,匡列約245戶、690人,其中約8成是大馬村居民。但到了下午,內政部長劉世芳召集相關部會與地方政府參與的中央防災會議上,卻出現反轉。

與會人士透露,當時農業部委託的專家團隊,一度建議下修撤離範圍至180戶;但內政部緊急找來救火的台大團隊主張從嚴框定,將警戒範圍擴大到1837戶、共8524人,最後決定採用後者,會後隨即發布陸上颱風警報。

22日一早,花蓮縣鄉鎮公所依照內政部宣告的撤離人數,以及「依親」、「安置到避難所」或「垂直避難(移動到建物2樓以上)」3種建議撤離方式,指揮村里長強制撤離;其中有逾6成民眾決定留守家園,垂直避難。

隔不到32小時,堰塞湖潰壩,原本預期淹水1公尺高,最後卻堆出致命的2、3公尺泥沙,房屋、車輛被滅頂,民眾逃生不及遭活埋。畫面一出,全民揪心的淚水、政治攻訐的口水,再度淹沒這座悲情鄉鎮。

依照《災害防救法》(以下稱《災防法》)分工,針對災害的境況模擬、風險評估、相關調查與監測,屬於中央機關權責;至於因應災害的撤離和安置,則是地方縣市職責。

還原事實經過,中央與地方政府確實都有「依法行政」,憾事卻依然發生。此時除了追究責任,更重要的問題應該是:當下一次無可避免的天災降臨時,政府部門在現有制度下,有沒有能力阻止悲劇重演。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這次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有做事,但不代表有做到位。」長期協助政府機關推動防救災的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單信瑜說。

(本文由《今周刊》授權轉載,詳細內容請參閱第1502期)

56歲大樓清潔工擁7棟房!月收租金37萬、年領百萬股息,為何還要幫人打掃?隱形富豪教我的3件事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12/post/202509240051/

0056配息0.866元?除息發息日哪天?年化配息率逼10%、9次有7次填息!達人算出底氣有多厚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13/post/20250929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