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薪資成長呈現中間萎縮狀況。根據主計總處資料,近十年全體受薪者薪資成長約22.46%。其中,分成十個區位,第4及第7區位平均薪資增加最多17.16%、最少15.64%,都低於平均值21.36%。顯示台灣受薪階級位於中間區位者薪資成長落後於整體平均值一段距離。

行政院主計總處就為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決議,檢送「我國中等薪資者薪資成長率過低之原因分析」及「相比鄰國我國員工薪資報酬占國內生產毛額之比例為何較低」書面報告。

現正最夯:菱傳媒創刊總編蔡日雲證實「曾單方面接收提供訊息」疑來自黃國昌

報告針對這十年全體受僱員工平均薪資進行分析,112年全體受僱員工(全年平均842.3萬人)年薪平均數為70.1萬元,較103年之57.2萬元增加22.46%。

將其年薪由低至高排序後,均分為10組,其中年薪水準相對較低之第1十分位數(DI,亦即10%受僱員工年薪低於DI,其中多數為部分工時、派遣員工與外籍移工)同期間增加27.31%(由24.8萬元增至31.6萬元)、第2十分位數(D2)增加26.99%(由29.0萬元增至36.8萬元),增幅皆高於整體平均數之22.46%,第3十分位數(D3)也增逾22%。

另外,年薪相對較高之第8十分位數(D8)增加21.36%(由75.6萬元增至91.7萬元)、第9十分位數亦增加22.29%(由104.6萬元增至127.9萬元);至於D4、D5(即中位數)、D6及D7則成長幅度略低,增幅介於15.64%至17.76%之間。

全站首選:爆偷拍政敵選擇性爆料 名嘴:黃國昌狗仔有人窩裡反 他喊:你的人在我這!

換言之,D4-D7等四個區位,平均薪資增加最多17.16%、最少15.64%,都低於平均值21.36%。顯示台灣受薪階級位於中間區位者薪資成長落後於整體平均值一段距離。

此外,搭配行業別分布統計觀察,112年年薪中位數較低的教育業(不含小學以上各級公私立學校)37.0萬元、其他服務業(如美容、美髮及用品維修等)38.3萬元、住宿及餐飲業39.7萬元、支援服務業(如保全、租賃、行政支援、人力仲介及供應)43.6萬元等,其進入門檻低,僱用較多部分工時、派遣等非典型員工,年薪成長幅度相對較高,推斷應與多年來政府積極調高最低工資有關(月薪由103年19,273元升至112年26,400元,累計調幅36.98%;同期間時薪亦由115元升至176元,累計調幅53.04%)。

另一方面,年薪中位數較高的金融及保險業101.6萬元、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86.0萬元、電子零組件製造業80.0萬元、出版影音及資通訊業77.3萬元、運輸及倉儲業65.3萬元、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63.9萬元等,則因技術密集、進入門檻高,且近年科技快速發展、人力需求強勁,帶動其員工年薪亦明顯成長。

對於112年我國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為44.3%,低於日本的50.8%、南韓47.9%,高於新加坡38.7%。主計總處說明,就業型態,我國雇主、自營作業者及無酬家屬工作者人數占就業人數近2成(日本僅約占7.8%),此類就業者所得依國際規範計入營業盈餘,推估110年約占GDP5.8%,若併入受僱報酬觀察占GDP比重,則與其他國家差距會縮小。

另外,就產業特性,製造業受僱報酬占比較服務業低。我國製造業為強化競爭力,朝技術及資本密集發展,致折舊比重較高,且須保有較高盈餘因應不確定風險,即使製造業薪資水準高於人力密集的服務業,但製造業受僱報酬占GDP比重(112年為37.7%)仍較服務業(47.5%)低。同理,製造業下各較細業別也會受各自產業特性或資本密集程度不同,而影響受僱報酬占比。

近年我國製造業在臺商回臺投資及半導體業者積極擴增先進製程產能帶動下,其所創造GDP大幅上升,製造業GDP占整體GDP比重由100年28.3%提升至112年34.7%,高於南韓的不及3成,以及日本與新加坡的約2成。由於我國製造業在GDP的占比高,加上製造業受僱報酬占GDP比重較服務業低的產業特性,也會使我國整體受僱報酬占比不易提高。

在全球化趨勢下,部分產業在國際間尋求更低成本而移動,海外生產模式下,在國內則僅僱用負責接單、研發、規劃、運籌等業務的員工,這些跨國企業即使獲利不錯,國內員工薪資也高,但因生產不在臺灣,所須支付的國內受僱者報酬占GDP比重相對較低。

110年全球因疫情引發遠距商機及塞港缺櫃,為我國帶來龐大科技及運輸紅利,受僱報酬年增6.2%,為民國100年以來最大增幅,但因營業盈餘增幅更大(14.4%),致受僱報酬占比由109年45.1%降至43.7%。111、112年受僱報酬續增5.7%及2.4%,而營業盈餘增幅走緩或轉減,使受僱報酬占比回升至44.1%及44.3%,由此可知,受僱報酬增幅與占GDP比重高低沒有必然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