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樺加沙颱風影響,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昨(23)日發生溢流,造成大量泥水沖入光復鄉,至今共造成 14人死亡、34人受傷、124人失聯。
面對如此巨大災難,有網友質疑,為何不藉爆破、開挖方式解決堰塞湖問題?對此,台大土木工程系退休教授、前內政部長、現任台大水工所執行顧問李鴻源直言,由於堰塞湖因量體過大,倘若隨意開挖,後果不堪設想;他強調,內政部與專業團隊合作,持續監測馬太鞍溪堰塞湖,才能提前疏散民眾。
全站首選:于朦朧墜樓案延燒「宋伊人首發聲」!網不買單狂酸:難以信服
李鴻源表示,站在水利角度而論,堰塞湖是否會溢堤,主要須以模型進行預測,例如水高多少就會溢出、本來的壩高會被沖垮多少公尺等,同時藉由模型也能算出有多少水量,一旦超過堰塞湖能容納的水量,下游河床就有可能潰堤。
針對堰塞湖是否可以藉由炸藥、開挖徹底疏浚等方式進行提前預防?對此,李鴻源直言「不太可能」。他表示,由於馬太鞍溪堰塞湖蓄水量約 9,100萬噸,倘若針對量體過大的堰塞湖進行開挖,後果恐不堪設想,目前僅能透過岩型鑽探先觀察地質結構,找出何處最脆弱,並對該區域適度引流,透過自然降雨等沖刷來處理。
李鴻源也提到,當年921地震形成的草嶺潭堰塞湖,每逢颱風泥沙淤積常導致出水口堤壩潰決而消失,隨後又因颱風再度堆積而重現,至今已反覆四次。最近一次是7月丹娜絲颱風形成,但隨後仍因潰堤再度消失。
全站首選:裝不了了?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宣布放棄WTO開發中國家待遇
他強調,面對堰塞湖最重要就是提前監測與預防,把傷害降到最低,因為內政部長劉世芳請託,與台大、交大土木及大地專家組成團隊,對馬太鞍溪堰塞湖做即時監控及模擬,並提前向當地預警、疏散,才能將災情傷亡降到最低,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前內政部長李鴻源。 圖:林昀真/攝(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