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上海「雙城論壇」,原本被定位為城市層級的民間交流平台,本應專注市政合作、深化人民福祉。然而真實的運作過程,卻逐年被政治角力與責任甩鍋戲碼所污染。2025年論壇的「急事緩辦」,不僅引爆了本質問題,MOU背後的統戰陷阱是什麼,中共給了北市府什麼硬骨頭啃,進行極限施壓。
責任推卸的多重劇本
持續更新:「雙城論壇」突喊卡!陸委會相當意外:移民署原本今早發證
事情的演變早有端倪。蔣萬安在競逐市長選戰時強調「三項前提」——中共不再擾台、對台釋出善意、兩岸地位對等,這是舉辦「雙城論壇」的底線。但當選後,面對實際執政壓力,這些原則逐漸淡化消失。為了「讓論壇如期舉行」,蔣萬安選擇放寬標準,不僅未堅持選前承諾,甚至主動迎合對岸要求。
當外界憂慮警示不被理會,市府則以「務實推動」自我粉飾。直至近期論壇「急事緩辦」,態度突然逆轉,蔣萬安及其團隊改口強調「不要為辦而辦」,企圖以形式主義化解外界質疑,這種前後不一的政策搖擺,無疑損害政治領導誠信的基本信任。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只要舉辦受阻,藍營政治人物立刻指責中央「打壓」,將制度流程與合法審查全盤歸為阻礙。這種「甩鍋」體質,透露了責任歸屬模糊與政治誠信流失的嚴重問題。
中央部會的流程事實與行政責任
冷靜檢視本次論壇停辦的時序,核心責任其實並不難分辨。陸委會及跨部會回應已多次說明,北市府於接近出發的最後一刻才向中央遞交相關申請文件,而相關部門是在極短時效內即啟動所有必備審查流程,全力協調、積極協辦。北市府遲交資料,卻反過來指責中央「協助不力」、「設限阻撓」,完全無視客觀程序邏輯。
這一點完全能由具體事實佐證,陸委會已公開表示,「沒有刁難,沒有阻撓,全力協處」,內容可逐條核對,是可檢驗的文件紀錄,不是坊間的政治口水。明明審查責任是依法執行,對涉及敏感議題、國家主權與法規,依循既定機制分層審查,林奕華副市長欲言又止,持續製造「受害者」形象,將中央當成替罪羊,無助解決爭議。
協議內容的高風險與統戰陷阱
深入「急事緩辦」事件的真相,還須正視協議本身潛藏的高風險。近年中國運用兩岸城市交流、各種MOU簽署,打造輕軟包裝的統戰網絡。
這類協議(日常交流、民間合作之名)常見危險元素,不管是政治前設、話語不對等:協議文書通常含模糊政治前提(如「共同政治基礎下」、「兩岸一家親」),既為中國後續箝制提供話語彈性,也成為我方立場受限的借口。更嚴重者,出現單向承諾、只准我方遵照對岸立場(編寫說辭、出席形式、政策口徑),缺乏對等保障,主動權盡失。或是輿論與資訊控制風險:協議往往要求聯合宣傳、共製內容、避免「負面報導」,侵蝕媒體獨立性與新聞自由;條款鬆散可能讓對岸握有訊息發布最終解釋權,台灣機敏資料易於外流,被統戰宣傳反利用。
以上風險,皆是國際智庫、法律專家、地方問政者在面對中國協議時,銳實力入侵就反覆提出、必須嚴審的重點。這類MOU讓地方政府容易在議題設定、媒體版面、政策對價中,被動流失主權、任人擺布。
「雙城論壇」的變質與「甩鍋」的虛偽戲碼
「雙城論壇」本旨在促進市政交流,理應聚焦民生與公共服務,卻因條款設計、市府姿態與對岸統戰策略的疊加,逐漸變質為中國統戰的配合舞台。北市府堅持赴上海協商,在談判桌上其實已步步退讓,只求活動能順利舉辦,哪怕要吞下更多對台不利的政治表態。當談判破局或遭遇對方片面加碼時,北市府便將責任一股腦推給中央,再將自己的協商不力包裝成「中央打壓」的悲情敘事。這套劇本,不僅掩蓋了真正無法凝聚台灣民意的政策失敗,更成為台灣政壇責任遊戲的縮影。
市長與市府團隊失去風險意識,變相助長「市政包裝下的統戰滲透」。城市交流不是任由主事者隨性表演的舞台,而是一份需要法治、民意、行政程序共同行使的責任。無論是MOU條款的擬定、資料的交換、活動形式的敲定,均應設下明確的主權紅線。中央強調的「四條紅線」——僅聚焦市政,不涉中央職權,不碰兩岸爭議,不成為對方政治宣傳工具——正是保護民主臺灣的最低安全門檻。如果地方政府自廢武功,逾越國家紅線,無異於集體玩火自焚。
政治誠信與責任才是治理的核心
這場「雙城論壇」的爭議,不僅僅是一場停辦風波,真正的政治負責不在於尋找替罪羊,而在於市府勇敢面對決策失誤、承認準備不足、接受制度監督、堅守法治與主權底線。台灣社會需要的不只口號,而是一套能夠經得起公眾檢驗、抵禦外部滲透、守護公共利益的城市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