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媒體《Breaking Defense》刊載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CNAS)研究員瑞安·克拉菲 (Ryan Claffey)最新觀點文章,探討美國應推動「四方聯盟Plus」(Quad Plus,包括美、日、澳、印及台灣等)強化印太地區海底電纜安全,特別以今年2月中資背景多哥籍「宏泰58」權宜輪涉拖斷「台澎3號」海纜為例,論述台灣海底電纜的脆弱性及應對方法。

文章指出,中國「灰色地帶」策略頻繁試探國際底線,台灣因地緣戰略位置成為焦點,台灣附近電纜屢遭破壞,如2023年馬祖兩條電纜被中國船隻切斷,導致居民斷網6週;而今年1月,同樣是中國籍權宜輪的「順興39」,幾乎可以確定是刻意破壞海纜,在犯案時刻意關閉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犯案前後懸掛不同國家船旗混淆視聽,企圖掩飾、逃避中國責任。克拉菲建議,美國應與盟友建立多邊海上協議,快速應對電纜干擾,並進行模擬演習提升應變能力。台灣作為印太地區關鍵節點,應積極參與「四方聯盟Plus」,強化電纜維修能力,減少對中國維修船的依賴。

延燒焦點:中國科考船「近」阿拉斯加 美國海岸防衛隊出動破冰船「希利號」監控

文中提出數據,指全球電纜維修時間平均為40天,東南亞的維修時間是北大西洋的2倍;全球營運的62艘主要電纜船中,只有19艘專門用於電纜維護,其中更只有2艘懸掛美國國旗並由美國營運。建議美國及其合作夥伴應在海底電纜維修和維護能力方面進行實際投資,以減少對中國營運船隻的依賴;由「四方聯盟Plus」集中資源,建立一支由盟軍控制的電纜維修艦隊,利用日本的造船業根據需求建造新的電纜維修船。

文章中強調,海底電纜承載全球99%網路流量及每日10兆美元金融交易,卻面臨中國與俄羅斯蓄意破壞風險。認為印太地區應仿效北約的「波羅的海哨兵」(Baltic Sentry)行動,以分層感測器網路為基礎:海軍雷達和聲納系統、軍用和商用無人機的空中監視,以及自動識別系統資料與商用衛星影像的集成,以提高海上態勢感知能力。另外,台灣正與歐洲通訊衛星公司「OneWeb」和亞馬遜的「Kuiper」合作開發低地球軌道(p-LEO)衛星,並計畫興建700多個衛星接收站,以確保即使電纜被切斷也能保持基本的網路連線,強化通信韌性也是方法之一。

克拉菲另外建議應推動《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UNCLOS)修訂,擴大電纜保護範圍至200海里以外,並透過國際電纜保護委員會建立規範。指台灣可利用其科技優勢,與盟友合作監控南海與東海,提升電纜安全。克拉菲強調,台灣的數位連繫在危機中尤為重要,特別是面對中國的商業與地緣影響,須確保電纜網絡的韌性與安全,以維護區域穩定與經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