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2波年度大潮將在9月7日到11日到來,不同於第1波是影響南部和東北部沿海,這次主要影響中部及東部沿海,對此,氣象署提醒,這段時間,全台沿海潮位在漲潮時普遍偏高,應避免在海岸、港口、潮間帶等區域逗留,並注意海水倒灌與局部淹水等狀況。
氣象署指出,今年主要有3波年度大潮,首波在7月22日至27日,主要影響地區是南部沿海包含台南、高雄、屏東、台東,和東北部沿海包含基隆、新北、宜蘭;而第2波年度大潮也即將到來,將於這個月7日到11日影響中部沿海,涵蓋彰化至嘉義地區,以及東部花蓮沿海。因此在這段期間,全台沿海潮位在漲潮時普遍偏高,大家應避免在海岸、港口、潮間帶等區域逗留,並注意海水倒灌與局部淹水等狀況。
持續更新:快訊》外出帶傘!13縣市大雨特報 氣象署:3地防大雷雨
氣象署進一步說明,由於月球繞著地球公轉,潮差也會隨月相而變化。每個月的朔望期間,太陽、地球、月球排成一直線,引潮力集中發揮,潮差較大,稱為「大潮」;而在上下弦月時,三者成直角 90°,引潮力互相抵銷,潮差變小,稱為「小潮」,但即使每個月都會出現大潮,但一年之中潮位最高的滿潮,則稱為「年度大潮」,若年度大潮發生時又碰上颱風等天氣系統,容易造成海水面進一步上升,就可能發生海水倒灌引起災情。
在台灣,各地區的年度大潮發生時間並不相同,除了已在7月結束影響南部和東北沿海的年度大潮外,今年度還有兩個時段,先是9月7日至11日,影響中部沿海,彰化至嘉義及東部花蓮沿海,之後在10月6日至10月10日,影響西北部沿海,新北至台中、澎湖、金門及馬祖。

2025年度大潮時間、範圍。 圖:取自報氣候 - 中央氣象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