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統普丁結束訪中行程,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談未能達成克里姆林宮的主要目標——恢復銀聯(UnionPay)在俄業務,以及讓俄羅斯的 Mir 卡在中國流通。雙方雖然簽署 22 份協議,但在金融領域並無突破。消息來源《Nexta》指出,北京拒絕重啟俄羅斯客戶使用銀聯服務,該卡片曾一度幫助俄羅斯受制裁銀行進行交易,但自去年起在海外停用,包括中國境內。
同時,雙方也未能就 Mir 卡達成共識。自 2024 年 2 月起,Mir 卡的營運機構即被美國制裁,使中國更難承擔風險。俄方如今只能寄望於中國普遍使用的 QR Code 支付系統。唯一的亮點是中俄宣布實施免簽旅遊。
延燒焦點:中國大閱兵新武器亮相! 覆蓋全球核導彈、殲-35、無人機、空投坦克成焦點

與此同時,俄羅斯在能源出口上也面臨新挑戰。《Nexta》報導,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拉克自 7 月歐盟制裁生效後,已停止向俄油公司 Rosneft 控股的印度 Nayara Energy 煉油廠供應石油。該廠原本每月從兩國進口約 300 萬桶,如今 8 月降至零。Nayara 位於瓦迪納爾(Vadinar)的煉油廠處理印度約 8% 的原油,產能已因銷售困難降至 70–80%。由於主要航運公司拒絕合作,俄方不得不依靠「幽靈船隊」出口燃料。
在此背景下,俄羅斯進一步拉攏印度。《Noelreports》指出,俄方為維持對印出口,已將烏拉爾原油相對布蘭特原油的折扣自 7 月的每桶 1 美元擴大到 3 至 4 美元。這也是莫斯科在美國壓力下尋求出路的關鍵策略之一。

另一方面,俄羅斯能源巨頭 Gazprom 則與中方簽署協議,將建設「西伯利亞力量 2 號」天然氣管道,經蒙古輸往中國,每年輸送量可達 500 億立方公尺,為期 30 年。除此之外,俄方還將透過既有的「西伯利亞力量」管道及預計 2027 年啟用的「遠東管線」向中國增加供氣。不過,報導指出,中方勢必利用俄羅斯在歐洲市場受限的處境,壓低進口價格。
有輿論認為,印度總理莫迪此番與俄羅斯及中國互動,更多是為了增加與美國談判的籌碼,而非真正要在國際陣營中轉向。也有批評聲音擔憂,若因此引發美方不滿,恐對印度經貿合作造成衝擊,進一步加大莫迪在國內的政治壓力。

印度總理莫迪(中)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俄羅斯總統普丁在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表現親近。 圖:翻攝自 X 《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