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印尼的街頭再度燃起怒火。起於中爪哇巴蒂縣的稅改風暴,迅速擴散為全國性的抗議浪潮。總統普拉博沃·蘇比安托緊急取消訪中閱兵行程,急忙返國面對局勢。諷刺的是,這位今日飽受群眾怒吼圍攻的領導人,正是1998年排華暴動中被廣泛質疑的「操盤手」。歷史兜轉,他的角色徹底翻轉。

在亞洲金融危機重創印尼的1998年,民怨四起,經濟崩盤。那場排華暴動奪走了上千條生命,造成難以抹去的傷痕。彼時身為蘇哈托女婿、特種部隊司令的普拉博沃,被指責縱容甚至操控暴徒,把社會怒火引向華人族群,好讓政權苟延殘喘。雖然他否認指控,但最終仍被解職並流亡海外。那場悲劇,讓弱勢族群承擔了國家危機的代價。

延燒焦點:闖高雄國賓飯店「動工前」公開說明會 藍議員鬧場、民團嗆告市府

二十七年後,普拉博沃再度置身烈火,只是這回,他不再是操縱群眾的人,而是群眾怒火的標靶。這次人民的矛頭並非針對少數族群,而是直指整個制度。當國會議員津貼高達五千萬盾(台幣十萬元),是工人薪資的十倍;當教育與食品價格飆升卻無補助;當青年失業高企只能送外賣維生;當21歲的外送員Affan Kurniawan被戰術車輾斃卻無人問責,人民早已不再容忍。他們走上街頭,不是為了一點稅收或補貼,而是因為這個制度不再值得信任。

面對群眾,普拉博沃的反應卻令人熟悉:不是改革,而是鎮壓。他取消了議員出國考察、象徵性刪減部分福利,卻同時授權軍警升高戒備,把抗議者描繪成「叛國」與「恐怖主義」的威脅。這種治理邏輯,與1998年的「轉移矛盾」如出一轍。當年是把問題推給華人,今天則是把群眾污名化為暴民。

歷史的諷刺在此顯現。1998年,他利用群眾怒火,今日,他被怒火反噬。普拉博沃的兩個角色,反映的其實是印尼政治的同一宿命:體制從未真正觸及結構性的貧富不均與制度不公,而是一次次以替罪羊或鐵拳來應對。

這樣的策略或許能延緩危機,卻無法解決問題。因為真正的矛盾不是族群,不是陰謀,而是社會裂縫本身。當代議制度只剩下形式,當人民看見「代表」成了特權階層的代名詞,街頭就會一次次成為唯一的出口。

1998年的排華,是國家轉移危機的恥辱一頁;2025年的怒潮,則是人民直接向體制追討的清算時刻。普拉博沃的命運,正說明了一個殘酷的道理:如果政權只懂得轉嫁矛盾而不改革,終究有一天,矛盾會反噬政權本身。

印尼民眾揮舞「海賊王」旗幟到警察局門口抗議。   圖:翻攝自@whyyoutouzhele

印尼總統總統普拉博沃。   圖:翻攝自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