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有言:「民無信不立。」政黨若失去一致的論述,再多權術也只是短暫止血。民進黨昔日被譏為「內鬥內行、外鬥更強」,內部派系廝殺激烈,卻也磨練出一批對外炮口一致、能言善辯的立委,在國會與街頭「戰貓」形象鮮明,靠著敢戰、能戰累積民意。
但今年的大罷免與核三公投,卻讓「戰貓」集體失聲,成了「啞貓」。多數立委選擇沉默,那個衝鋒陷陣的民進黨安在?是口才退化?還是「無話可說」?
現正最夯:此波內閣改組的正副首長可望達9人 預計8/28宣布
罷免前,府黨院堅拒普發一萬元,說是違憲;罷免未成後,卻又改口全民普發;公投前,高喊「核安零妥協」;失利後,卻又改稱「能源多元調度」,前後立場反覆。
兩波大罷免未果後,現在開始找戰犯。矛頭於是指向總召柯建銘,被批「假傳聖旨」、獨斷拍板,沒收討論,成了大罷免落敗的最大戰犯。老柯長年以老經驗掌控黨團,在這波攻防中,雖仍堅毅前行,有戰略無戰術奧援更乏理念辯護。如今被逼宮下台承擔責任,似乎是必然,但真正的困境並非一人去留,而是整個黨團的論述真空。
藍白癱瘓立院,封殺民進黨論述舞台,難道民進黨也自宮街頭開講的舞台?進入陸戰的第三階段大罷免,民進黨的組織部、社運部失能,各個選區的立委、議員,都動起來了?又作了什麼貢獻?這場大罷免、核三公投,又何嚐不是2026的縣市長議員的前哨戰?
事實上,問題早已不只是老柯的「獨攬」。幹事長吳思瑤受訪直言,過去政院與黨團溝通不足,政策已成定案,才告知立委,讓黨團只能硬著頭皮辯護⋯⋯。可能是為了為補上吳思瑤所言的缺口,未來府、院、黨高層會議擴大納入「黨團七長」,希望前置協調,避免立委淪為背鍋俠、橡皮圖章,但這只是修補機制,並非根本解方。
更值得追問的是:立委們真全無責任?立委們與總統兼黨主席賴清德、秘書長潘孟安、院長卓榮泰,難道沒有即時溝通的管道?若真認為政策方向大錯特錯,為何不當下直言?還是說,當時並無絕對不妥,只是戰局失敗後,才回過頭批評「假傳聖旨」?「事後諸葛」於事無補。比起事後翻帳本,倒不如王世堅當初就明確反對大罷免,雖然不合黨內基調,但至少立場鮮明,不至於落入事後追悔。
今日民進黨的問題,不在於「戰貓不再」,而在於整個「論述」已然崩塌。昔日的戰力來自理念與價值定位,如今卻因政策搖擺失去方向。內鬥依舊激烈,卻無法凝聚外鬥共識,從「內鬥內行、外鬥更強」走向「內鬥延續、外鬥失聲」,失去的不只是立委的辯才,更是執政的信任基礎。
有道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老謀深算的老柯,固然定下了戰略,但若府黨院的戰術跟不上,再高明的戰略也只是空談。最後,定戰略的人成了「頭號戰犯」。民進黨沒有展現應有的「檢討前進」精神,卻在「抓戰犯止血」的本領上日益純熟。政治若淪為誰下台、誰背鍋的戲碼,輸的不只是個人,而是整個政黨的信任基礎。真正的課題,不是找出戰犯,而是找回責任。
為何公民團體發起的大罷免掛零收場,為何是執政黨的內閣局部改組?為何黨團幹部要請辭?為何總召要被迫辭職?異動是為了一年多來的府黨院戰略失敗?還是為大罷免負責?還是內閣ㄧ年多了,對於還未能適應的閣員,應進行局部調整?論述清楚,才是對選民有交代,若只是一昧被簡化成「為大罷免負責請辭、改組」,還是把問題簡化了,辭了也是白辭、改組也是白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