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一場震動全球的劫盜案發生在世界知名的法國巴黎羅浮宮 (Louvre Museum)。位於其內部華麗的阿波羅長廊 (Galerie d’Apollon)處展示法國皇室珠寶與帝國遺寶的殿堂,竟遭竊賊利用升降平台與工具,突破玻璃窗与展示櫃,竊走至少八件無法用金錢衡量的珠寶藏品。從新聞描述,整個犯案過程如蜘蛛人般飛簷走壁,又如同電影竊盜案件情節般的閃電迅速,發生在現實世界讓人難以置信。 這些失竊物品不僅包含如皇后Marie-Amélie與Hortense所佩戴的藍寶蒂娜皇冠、項鍊與耳飾,亦包括拿破崙一世第二任妻子Marie-Louise所擁有的祖母綠項鍊與耳墜,以及皇后Empress Eugénie所佩的胸針與冠飾。若以市場價值計算,這次失竊資產可能高達約 8800 萬歐元(即超過 1 億美元)以上。 然而最令人警醒的,是其所承載的文化與歷史重量,因為這些珠寶見證法國帝國時代的光輝與衰變、皇室權勢的象徵、工藝精品的極致表現,一旦失落、散落黑市或被拆解重製,其原本的完整性、故事性與脈絡將難以恢復。可見,這起事件並非只是財物損失,更是對公共文化記憶與歷史傳承的嚴峻挑戰。
近年來,全球各地博物館、展覽館與文化收藏機構都可能成為如同電影情節般「精密竊盜」的目標。竊賊團體往往動作迅速、分工明確、利用假裝施工、靜音裝備、電動工具、內外聯動交通工具等多手段,令傳統的安保方式顯得力不從心。羅浮宮案中,據報導竊盜團隊僅用約數分鐘就完成入侵、取竊並撤離。 在這樣的風險下,科技就不是選擇題,而是必備題。
首先,人工智慧(AI)所驅動的智慧防護系統,可結合視覺影像分析、聲音偵測、振動微動感測與無線射頻辨識(RFID)等多模態感知技術,實時辨出「異常行動模式」:例如在非巡檢時段內有人攀升施工平台、或展示櫃震動次數異常、亦或監視鏡頭中出現偽裝工作人員卻未經授權。在偵測到這些異常時,系統可立即觸發局部或全館警報、鎖定逃走路徑、將影像同步發送至安保隊伍。
其次,區塊鏈與「數位指紋」技術亦扮演關鍵角色,每件文物可建立高解析3D掃描、微觀瑕疵圖譜、寶石光譜資料庫,並透過區塊鏈登錄其完整傳承與狀態。若失竊後流入拍賣或二手市場,便能快速比對、標記為可疑,阻斷交易。
另外,全球資料共享與 AI 檢索機制也相當重要,黑市與線上拍賣平台中的可疑物件,可由 AI 自動搜尋與比對,並由國際刑警組織(如 INTERPOL)或國家文化機構共享警示。最後,無人機巡檢、邊界影像分析與即時現場forensics(如快速 DNA/指紋比對儀)大幅縮短「發現失竊」到「啟動調查」的時程,大幅提高追回可能性。
當然,科技並非萬靈藥:它必須配合嚴謹的制度設計、訓練有素的保全人員、定期演練與法律支援,才能真正從被動防守轉為主動反制。
在科技強化的同時,國際法律制度與合作機制亦必須與時俱進,以因應跨國文物竊盜的新形態。過去,文物被偷後往往藉由走私、重置瑕疵、拆解再販,進入地下市場、跨國流轉,讓追回極為困難。建議世界各國應盡速建立「全球文物安全智網」(Global Cultural Asset Security Network, G-CASN)結合科技與法律的跨國平台,讓各國文化機構、博物館、海關、執法機構與技術研發機構共構聯盟。利用網絡將採用統一的數位文物登記系統,所有參與國必須將高價值藏品上鏈註冊,並授權 AI-驅動的國際監控風險引擎,若在任一國境拍賣出現比對警示,系統會立刻啟動通報機制。
此外,法律上應建立「共享追蹤與扣押協議」,當一件失竊物跨境出現,相關國家可依協議快速採取緊急扣押、資訊分享與調查合作。這樣不僅可強化預防,更可縮短追回時間。唯有科技與法制並行,才能在全球化與高端犯罪技術日益交錯的當下,真正守護文化瑰寶與公共安全。這起羅浮宮事件猶如一面警鐘,文化安全不僅是博物館的責任,這是你我全人類的共同使命。
文/ 傅馨儀,執業律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