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晚近經濟不振,與美國關稅又遲遲談不攏,已經嚴重影響外國人投資意願。《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 Review)稍早引述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週五發布的國際收支數據,指出今年第二季中國得到的外人直接投資(FDI)已經萎縮到87億美元(約新台幣2598.9億元),比2022年1-3月當季高峰的10%還要少。
《日經亞洲評論》的報導指出,長期的經濟停滯和對中美貿易摩擦的擔憂似乎抑制了海外資本的投資意願。自從上海疫情封鎖措施引發的經濟動盪影響,2022年4-6月當季的外商直接投資大幅下降。 2023年第三季度,中國首次出現淨流出。 2024年第三季和第四季也出現了淨流出,但2025年第一季出現了淨流入。
精選報導:美國對等關稅還要再疊加? 經濟部證實:台灣是20%加最惠國等稅率
報導指出,儘管美國已於5月將來自中國的商品課以關稅從100%以上下調至30%,但對美出口企業仍面臨高昂的成本。
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首席新興市場經濟學家西浜徹(Toru Nishihama)指出,「美國對轉運(洗產地)的警覺性也日益增強,迫使其對整個供應鏈進行審查。」
報導指出,中國經濟成長正在趨緩,持續高成長率的希望正在消退。第二季實際國內生產毛額年增5.2%,低於第一季的5.4%。由於中國房地產市場低迷,加之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措施導致出口大幅下滑,需求長期疲軟。
外國公司不斷縮減在中國的業務。美國花旗集團6月宣布,將在華裁減約3,500個技術職缺。 7月,亞馬遜確認計畫關閉位於上海的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
日本公司也在減少在中國的業務。三菱汽車7月表示,將透過解散合資企業,終止在華發動機生產。 6月,藏壽司表示,將關閉中國所有門市,退出中國市場。
中國已放寬製造業外商投資限制等措施,強調對外資的開放態度。同時,自2014年通過反間諜法以來,中國當局加強了對外國人的監控。
今年7月,中國法院以間諜罪判處阿斯拉製藥公司一名日本員工三年、六個月監禁。除非日本工人和居民的擔憂得到解決,否則日本對中國投資可能只會下降。
北京與華府已就關稅問題舉行了三輪部長級會談,但解決前景仍不明朗。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持續的對抗將影響投資規劃。來自海外的資本和人員流入中國的減少可能會讓中國的技術創新和生產力提高的步伐更加緩慢,從而延長中國的經濟停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