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中市長盧秀燕針對民進黨政府多項施政提出尖銳批評,包括檢調機關疑似「辦藍不辦綠」、查辦罷免行動被列為內部KPI指標、台中豐原詐騙案延誤處理導致悲劇,以及長期民生問題未見改善等,引發社會廣泛討論。這些批評或許帶有政治意圖,但不容否認,背後所反映的,是社會上日益累積的民怨與對民進黨長期執政品質的質疑。
首先,關於檢調單位的中立性問題,向來是民主社會最敏感的神經。盧秀燕指控,中央對國民黨發起的罷免行動反應過度、調查迅速,而對綠營涉及的問題卻往往消極處理,形成「雙重標準」的觀感。更有傳聞指出,部分地檢署或警政單位,竟將查辦罷免案列入績效考核,這種把人民政治參與視為潛在違法行為、甚至量化為績效的作法,值得高度警惕。
罷免制度原本是憲法保障的民主機制,若政府或司法系統有意無意地施加壓力,勢必傷害民主體制的根本。其次,台中豐原發生的詐騙案件,最終導致受害者喪命,引發社會震驚。此案之所以引發爭議,不只是因為案件本身殘酷,更因地方早已多次預警、基層警力疲於奔命,而中央卻反應遲緩。
當政府自詡成立「打詐國家隊」卻無法防止重大悲劇,人民難免要問:政策到底是為民而設,還是為政績而設?此外,民眾最關切的民生問題,無論是物價、房價、薪資、就業環境,長期以來未見明顯改善。
許多家庭在高通膨與低薪的夾縫中掙扎,青年對未來感到迷茫,長者對年金制度失去信任,農漁民對生計保障普遍失望。當政黨內部忙於政治攻防,選民只會更感被忽視、被利用。這些失望與憤怒,正是罷免情緒的土壤。
盧秀燕此次高調介入罷免議題,雖然不無政治盤算,其用意是否為黨內權力佈局,外界自有評價。但對於她所揭示的制度性問題與施政缺陷,執政黨若僅以「藍營操作」或「假罷免、真鬥爭」一筆帶過,恐怕會錯失一次自省與調整的契機。政治人物的動機可議,民眾的焦慮卻是真實的。
民主社會容許政黨鬥爭,也應保障人民監督政府的各種形式。罷免不該被污名化,檢調也不該被政治化。更重要的是,民生的改善才是緩解政治動盪的根本解方。執政者若一味壓制聲音,而不回應民意,最終只會讓更多的不滿透過更激烈的形式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