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柯勒(Stephen Koehler)6 月 17 日在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第 15 屆南中國海會議的主題演講中明確表示,太平洋艦隊的威懾使命「適用於整個區域,包括南中國海和台灣」,強調中國在南中國海的非法聲索與其對台灣的軍事威脅密不可分,美軍正以區域整體戰略應對挑戰。

柯勒指出, 儘管中國在南中國海持續施壓,但威懾策略基本有效,中國的脅迫戰術並未迫使東南亞國家放棄主權權利,反而激發了區域國家的韌性與團結 。

當前熱搜:國軍不只優先登機!賴清德:商務艙如有空位應該「自動升等」

他強調,這顯示南中國海爭議應視為中國區域霸權野心的組成部分,而非孤立事件。

柯勒是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畢業的海軍飛行員,擁有超過 3,900 小時的 F-14 雄貓戰機和 F-18 超級大黃蜂戰機飛行經驗,完成 600 次航母起降,曾任艾森豪號航母艦長、第九航母打擊群指揮官、美國第三艦隊司令以及太平洋艦隊副司令等重要職務。

削弱中國脅迫戰術 菲律賓透明化策略奏效

柯勒指出,過去數年中國在南中國海部署越來越多的海警船和海上民兵,在人工島基地支撐下對東南亞國家進行騷擾和脅迫。戰術手段也持續升級,包括水砲攻擊、船艦撞擊和雷射照射。

「正好一年前的今天,我們在仁愛暗沙的影片中看到了暴力行為。中國海警部隊用斧頭和刀具攻擊菲律賓海軍補給人員,造成一名菲律賓水兵受傷。」柯勒回顧了 2024 年 6 月的危險對峙。

然而,一年後的情況顯示,中國施加的壓力並未奏效。菲律賓在應對主權挑戰方面展現了卓越的堅持和領導力,不僅維持在仁愛暗沙的存在並持續補給駐軍,更藉由透明化倡議有效削弱了中國的脅迫戰術效果。

柯勒特別讚揚菲律賓的透明化策略,認為「藉由揭露中國在海上的恐嚇戰術,顯示公開曝光可以幫助削弱脅迫的有效性」。這一策略不僅提升國內輿論意識,更為菲律賓爭取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

相關報導:
惡霸!中國再度水砲攻擊菲船 美歐國家齊聲力挺菲律賓
中國再對菲公務船水砲攻擊 小馬可仕將赴東協峰會籲加速南海行為準則談判
中國不動武極限施壓 菲軍艦遭中國護衛艦逼近「試探」
中國解放軍在南中國海 危險攔截菲律賓飛機 僅距3公尺
測試美菲共同防禦開戰紅線?中國海警變身海盜持刀斧搶菲補給物資
中國公然搶菲軍補給物資 小馬可仕:已在開戰紅線邊緣
貼這麼近?南中國海主權宣示 中國軍機危險貼近已是慣犯

東南亞韌性超出預期 中國策略碰壁

菲律賓的表現尤其引人注目。馬尼拉不僅加強了與美國的同盟關係,還深化了與日本、澳洲、紐西蘭等多國的安全夥伴關係,並現代化部署海事艦隊以捍衛海洋權利。

其他東南亞國家也展現出令人稱讚的韌性。馬來西亞、印尼、越南都持續或擴大了在各自專屬經濟區內的海上油氣作業,「儘管中國的部署和劃界威脅,仍未停止在自有水域的能源開發」。

幾乎所有東南亞沿海國家都開始優先改善海事能力,無論是新艦艇、巡邏機、感測器還是無人系統。柯勒表示,「美國很榮幸能與許多盟友夥伴一起在這方面發揮作用」。

南中國海融入區域戰略布局

柯勒強調,南中國海爭議不應被視為孤立的領土糾紛,而是更廣泛區域挑戰的一部分。

「如果你問太平洋艦隊的 15 萬名水兵中的任何一個,他們都會提醒你,南中國海與更廣闊的區域密切相關。」他指出,南中國海是印度洋與安達曼海之間的海上要道,連接所有東協國家、台灣、東北亞等地區。

更重要的是,中國對整個南中國海的非法控制聲索與其推動區域霸權的更廣泛努力相關。

「正如中國增加在南中國海的部署和侵略性戰術一樣,它也在第一島鏈內不遠的北方加強了對台灣入侵或封鎖的演練。」柯勒說道。

柯勒明確表示,太平洋艦隊的使命是「與我們的盟友和夥伴一起威懾西太平洋的侵略行為,必要時在戰鬥中取得勝利。這一威懾使命適用於整個區域,包括南中國海和台灣。」

美國積極投入印太 太平洋艦隊佔美軍60%兵力

柯勒強調了美國對印太地區的資源投入。太平洋艦隊擁有「200 多艘軍艦和潛艇、1,300 架飛機和 15 萬人員,約占美國海軍的 60%,包括許多最先進的能力」。

目前有兩個太平洋艦隊航母打擊群在太平洋作業,尼米茲號(USS Nimitz)航母打擊群在過去幾個月一直在南中國海及周邊海域運作,母港位於日本的華盛頓號(USS George Washington)航母打擊群也在西太平洋執行巡邏任務。

美國第七艦隊航空母艦華盛頓號於2024年10月29日航行在西太平洋參與美日聯合軍演「利劍25」(Keen Sword 25)。華盛頓號航空母艦打擊群的隨艦指揮部正協調此次演習的空中及水面作戰行動。「利劍」是美軍及日本自衛隊每兩年舉行一次的聯合及雙邊實地訓練演習,旨在提升戰備能力與協同作戰能力,並加強牢不可破的美日同盟。 (圖/DVIDS)

任何時刻約三分之一兵力處於部署狀態,另外三分之一處於戰備狀態。

前沿存在優勢明顯,美國最新的兩棲突擊艦的黎波里號(USS Tripoli)正前往日本佐世保海軍基地的新母港,美利堅號(USS America)兩棲戰備群在澳洲參與重大雙邊演習護身軍刀演習(Talisman Sabre)。

此外,有 4 艘部署的驅逐艦和瀕海戰鬥艦從日本和新加坡行動,潛艇和空中巡邏遍布整個區域。

時間與距離的挑戰 柯勒:印太前沿部署的必要與複雜

柯勒特別強調美國海軍在太平洋的歷史淵源。2025 年標誌著美國海軍建軍 250 週年,「我們幾乎從建軍之初就在太平洋作業」。基於共同利益,美國與幾乎所有南中國海周邊國家都建立了朋友、夥伴或盟友關係。

不過,柯勒也坦承全球責任與區域聚焦間的張力。當被問及如何在全球危機(如最近因中東危機而取消的航母訪問越南峴港計畫)中維持印太地區 60% 兵力配置時,他表示「世界總是有發言權,競爭對手也有發言權」,強調需要在戰備建設和威懾部署間保持平衡。

他詳細說明了印太地區的時間-距離挑戰:從加州海岸到責任區邊界需要 26 天航行,到第一島鏈約需 13 天。

這凸顯了前沿部署的必要性和複雜性。「前沿態勢不一定總是意味著你必須在前方有基地,」他解釋道,並引用「地點而非基地」的概念,「特別是在蘇比克灣或菲律賓或巴拉望或呂宋島北部等地,所有這些都是戰略機會。」

象徵威攝發展成實戰互操 多邊演習質的飛躍

在談到盟友合作時,柯勒特別強調了多邊演習的演進。他在 2018 年開始以印度太平洋司令部的角度推動演習和各國之間的協調,六年後他回到崗位上,並觀察到,「演習的複雜性、範圍和規模持續增長」,更重要的是已經從象徵性威懾發展為實際的作戰互操作能力。

「現在的演習不僅僅是展示盟友夥伴正在合作這一威懾效果本身,而是變得更加直接可互操作,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威懾力。」

他特別提到了海上合作活動(Maritime Cooperative Activities, MCA)從演習向實際作戰行動的轉變:「這些是特定的作戰行動,複雜性在過去一年中有所增長,是演習的結果⋯⋯這是從威懾角度進行的實際作戰行動。」

重要的區域演習包括在 2024 年 9 月有 22 國、5,500 名兵力參與的超級神鷹之盾演習(Super Garuda Shield),以及歷史悠久進入第 31 年的「海上合作備戰與訓練演習」(CARAT),還有菲律賓主辦的肩並肩演習(Balikatan),後者今年 3 月規模為歷年最大,日本首次作為正式參與國。

柯勒強調這些都提醒了我們:威懾是「團隊運動」,所有國家都有共同利益去確保其發揮作用,「我們都需要盡自己的一份力,但單打獨鬥是無法實現的」。這體現了美國對多邊合作的重視,也解釋了為何盟友夥伴網絡是美軍獨特優勢。

相關報導:
兩個史上第一次 日本參與美菲肩並肩軍演 美反艦飛彈部署菲律賓最北端
面對中國在南中國海威脅 日美菲澳將舉行首次聯合海上軍演

美國優於中國的戰略優勢:盟友與夥伴

在問答環節中,一位聽眾提到中國海軍近年來的驚人發展速度:

「我們看到中國海軍在過去幾年的快速增長,僅在過去兩年中,中國就下水了 9 艘核潛艇,還在兩個不同造船廠同時建造兩艘航母,以及無數驅逐艦和護衛艦。中國艦隊規模與 2016 年相比已經翻倍,也許在未來 10 年內還會再次翻倍。」

面對這一挑戰,柯勒承認中國確實「持續以驚人的速度建造軍艦」,但他強調美國仍具備關鍵優勢。「我認為你看到美國海軍在戰鬥能力方面仍然更加強大和有能力,現在就能夠威懾。」

更重要的是,柯勒強調了美國相對於中國的獨特戰略優勢:「我們擁有中國沒有的戰略優勢,那就是我們的盟友和夥伴。」

他指出,菲律賓、日本、澳洲等國都對中國海軍的增長有同樣的擔憂,「志同道合的高水準國家在軍事上團結合作的能力,是我們應對這一挑戰的戰略優勢」。

柯勒表示,雖然美國會繼續進行軍事建設來反制,但「我期待繼續與我們在該地區的盟友和夥伴合作」,通過能力建設和互操作性來共同應對挑戰。

柯勒:台灣海峽是國際海峽 確保各國海軍與商業通行能力

在談到灰色地帶作戰時,柯勒指出其複雜性:「灰色地帶本身就是灰色的,這正是問題所在,它確實需要符合國際法和規範。」

他強調自由航行行動(FONOPs)的真正意義:「這不僅是軍事行動,確實,軍方船隻會航行經過這些水域,但自由航行行動的重點是挑戰不符合國際規範的主權聲索,在國際法允許的地方航行。」

柯勒補充說明,美軍的自由航行行動確實包括船隻——尤其是軍艦——通過具爭議的海域,這本身就是對國際法原則的具體實踐,也是對主張非法主權的國家所釋出的戰略訊號。

對於台灣海峽,他明確表示:「台灣海峽是國際海峽。所有國家、所有海軍和商業船隻在國際海峽通行的能力非常重要。」

延伸閱讀:
日本挺菲 同聲定義中國惡質侵擾行為 屬「ICAD」
英國軍艦再次通過台海 外交部肯定捍衛航行自由立場

中國正建造全球規模的海軍

回應中國退役海軍上校、國觀智庫資深研究員劉曉博關於中美海軍關係的提問時,柯勒強調專業軍事對話的重要性。他透露一年多前曾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會面,「過去一年我們看到了與解放軍海軍對話的機會」。

但他也客觀分析了中國海軍的全球野心:「他們正在建造全球規模的海軍,目前有一個區域承諾⋯⋯我認為他們渴望將其推向外部,並有機會在全球其他地區行動。」

美國海軍國際法基礎的堅持

針對美國未批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但卻在南中國海執行 UNCLOS 的質疑,柯勒回應說:「從美國政策角度來看,我們將 UNCLOS 視為習慣國際法,對所有國家都具有約束力,美國海軍嚴格按照 UNCLOS 運作。」

他強調:「我訓練我所有的艦艇人員,在南中國海和世界各地的航行方式都嚴格按照其條款進行。」至於批准問題則留給政治層面處理。

預測中國分化戰術:施壓+利誘

展望未來一年,柯勒預期中國將「繼續試圖分化和施壓東南亞國家」,可能採取幕後施壓要求保持沉默、提供利誘換取合作,或者提出「讓我們共同開發你們的資源」等看似友好但實際上是邀請承認北京擁有所有權的安排。

他建議聲索國應該明智地「交換意見並保持警惕」,保護對專屬經濟區資源的不受限制使用權。

對於威懾能力的持續改善,柯勒強調:「這是我們持續的責任⋯⋯太平洋艦隊將永遠準備與你們一起行動,加強威懾,並表明沒有一個國家是可以被欺負的 。」

正如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幾週前在最近一次香格里拉對話上所說的,「沒有人應該懷疑美國對印太盟友和夥伴的承諾」。美國太平洋艦隊將繼續建立與聯盟和夥伴的關係,以實力維護和平的方式共同擴大行動。

台海威懾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區域性使命

柯勒的演講傳達了幾個重要資訊:首先,美國對當前南中國海威懾效果的相對滿意,認為中國的壓力戰術基本失敗;其次,將南中國海置於區域整體戰略框架中思考,與台海等其他熱點統籌考量;第三,盟友夥伴網絡被視為美國相對於中國的獨特戰略優勢。

從台灣角度觀察,美軍高層明確將台海威懾納入太平洋艦隊的區域性使命,並強調《台灣關係法》、三個聯合公報和六項保證等法律框架的有效性,這為台海穩定提供了重要的戰略保證。

同時,多邊演習向實際作戰行動合作的演進,也為台灣參與區域安全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空間。

然而,全球責任與區域聚焦間的資源競爭仍是現實挑戰,這要求包括台灣在內的區域夥伴更加積極地承擔自主防衛責任,同時深化與美國及其他理念相近國家的安全合作。

CSIS 第 15 屆南中國海研討會:
中國戰略算計:從仁愛暗沙到馬辛洛克 南中國海的衝突轉移
南海切香腸、畫甜甜圈 中國與多國展開法律大亂鬥
「S-Quad」四邊機制成形 「一個戰區」構想重塑印太安保
從旁觀到介入 南中國海域外國家的「戰略覺醒」

延伸閱讀:
美國戰略重心轉向印太 美防長訪亞洲首站菲律賓
戰略清晰!美日防長會談:抗中脅迫侵略 美日同盟是印太安全基石
中國缺席香格里拉對話 美防長籲:侵台恐在不久後發生

作者:陳怡菱,報呱副主編。

本文轉載自報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