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 USNI ) 報導,美國海軍正面臨艦艇建造延宕與軍工基礎萎縮的雙重挑戰,海軍部長費蘭(Carlos Del Toro)、代理作戰部長基爾比(James Kilby)與海軍陸戰隊司令史密斯(Eric Smith)於 14 日在國會眾議院國防撥款委員會作證,針對 2026 財年預算申請答詢。費蘭強調,當前首要任務為整頓延誤不斷的「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艦計畫,以及加速「維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艦的建造與交付。

費蘭在聽證會上指出,「哥倫比亞特區號」(SSBN-826)作為首艦,目前交付時程預計延後 18 至 24 個月,已對整體核威懾部署形成壓力。而「維吉尼亞」級潛艦年均產量僅為 1.2 艘,遠低於原定目標的 2 艘,進一步衝擊美、英、澳三方安全夥伴協議(AUKUS)對澳洲潛艦移交的時程安排。

話題延燒:它將是全球最快飛機! 「黑鳥之子」可達6馬赫 填補「他爹」SR-71戰略空白

海軍代理作戰部長基爾比則在證詞中表示,美軍理想需求為 66 艘攻擊型核潛艦,惟當前僅有 47 艘現役艦艇,缺口明顯。 圖:翻攝自 觀察者網

他坦言,美國造船業長年面臨勞動力斷層、供應鏈瓶頸與基礎設施老舊等結構性問題,導致建造進度與預算控制雙雙失靈。他直指,「海軍的工業基礎已被掏空」,造船所與碼頭設施嚴重不足,維修工作積壓,船艦現代化工程一再拖延。他強調:「當前最急迫的任務是讓艦體入水(get hulls in the water)。」

費蘭也透露,未來將調整潛艦合約條款,擺脫傳統的「成本加成」模式,改採固定價格加績效激勵機制,與造船企業分擔風險,以穩定預算與交付時程。他引述個人近期在日本考察經驗指出,日本單班次造船效率為美國的三倍,現場行政作業負擔較低,訓練及自動化水平更高,呼籲美方學習海外最佳實務。

美軍正面臨造船業供不應求的困境。圖為美軍林肯號航母打擊群。 圖:翻攝自 騰訊網 地球村的故事

海軍代理作戰部長基爾比則在證詞中表示,美軍理想需求為 66 艘攻擊型核潛艦,惟當前僅有 47 艘現役艦艇,缺口明顯。截至今年 4 月,「弗吉尼亞」級已有 24 艘完成交付,另有 14 艘簽約中,5 艘「哥倫比亞」級則處於建造階段。他強調,在「哥倫比亞特區號」尚未服役前,需延壽「俄亥俄」級潛艦,以維持海基核威懾的連續性。

基爾比指出,海軍正積極強化印太地區持久作戰能力,優先擴充導彈庫存,提升標準六型(SM-6)與長程導彈的產能,以因應紅海等地持續升高的軍事衝突。此外,海軍仍力求於 2027 年 1 月 1 日前達成 80% 整體戰備率,該目標為前任作戰部長弗蘭切蒂(Lisa Franchetti)提出的「33 號計畫」重點。

美國海軍陸戰隊可遠距操控的「海軍陸戰隊遠征攔截系統」(NMESIS)中程導彈。 圖:翻攝U.S. Marine Corps

然而,海軍陸戰隊的戰備現況卻不容樂觀。史密斯上將坦言,目前美國兩棲艦隊可運用艦艇數量僅達戰備所需的 40%,遠低於建立三支具隨時部署能力的兩棲打擊群的基本要求。他表示,若艦艇持續短缺,將影響陸戰隊員的實戰熟練度,削弱未來兩棲作戰的即時部署與戰場應對能力。

此次聽證會指出,美國海軍不僅面對預算分配與建造效率的壓力,更須直視體制僵化與產業退化所導致的國防能力空窗。國會多位議員亦要求海軍提出可行的解方,以確保海軍工業基礎能支撐未來全球戰略部署的需求。

「哥倫比亞特區號」部分模塊運往造船廠。   圖:翻攝自 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