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黑熊的分布明顯擴大,不僅數量持續增加,甚至出現在較低海拔地區。根據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16)日公布的監測資料,自2011年至2025年間全台累計發現黑熊紀錄達2,034筆,顯示台灣正逐步邁向「有熊國度」。

林業保育署指出,將2018年作為觀察分界,發現2011至2017年間,僅有11縣市17鄉鎮出現黑熊紀錄,但2018年後擴增至11縣市27鄉鎮,顯示黑熊活動範圍擴大。不論在1200公尺以上的山區,或是以下的低海拔地帶,皆出現明顯增幅。

全站首選:李孝亮向朱立倫、楊智伃道歉! 自家人不認同:他又沒說錯什麼

為排除因通報意願或設備增加造成的統計偏差,保育署進一步剔除自動相機拍攝與救傷紀錄,單就目擊資料分析後仍得出相同趨勢,顯示黑熊數量實質上在增加,而非因環境惡化下山逃避。

以自動相機資料為例,從2015年至2024年拍攝到黑熊的比率由1.8%提升至8.9%,顯示黑熊族群正穩定成長。保育署分析,森林棲地的改善為關鍵因素之一。2025年國有林森林面積達142.9萬公頃,比2015年多出2.2萬公頃,其中包括收回並復育的1.2萬公頃非法占用林地與違規租地。

儘管天敵缺乏,台灣黑熊過去因森林開發與非法獵捕而族群縮減。保育署表示,經長年宣導與執法,傳統以熊膽、熊骨入藥的市場需求已明顯下降。不過非蓄意誤捕問題仍存在,包括山區使用金屬套索捕山豬或山羌,若誤捕黑熊,施放者往往不敢通報,造成黑數。

自從711/568黑熊事件後,保育署強化宣導「誤捕通報免責」,並推廣改良式獵具與生態服務給付。過去3年間已有14隻黑熊因此獲救,其中10隻已成功回歸山林。

保育署強調,黑熊與人類接觸機率上升,「人熊和平共處」已成保育工作的核心。除了與居民合作推動食物管理與獵具改良,也將輔導禽場與蜂場加強圍籬設施,導入預警科技,協助農民打造友善黑熊農業。

目前全台監測網已完成建置,除了338具設於國有林地的相機,2025年另新增346具於平原與淺山區域,未來將持續強化資料應用與預測模型。

針對可能重複侵擾的人熊衝突個體,保育署將審慎處理野放風險,研擬更嚴格的負面制約與野放評估機制,並擴建黑熊照養設施,以因應短期與長期需求。

林業保育署表示,黑熊是台灣陸域食物鏈最頂端的物種,具有重要生態指標價值。未來將結合社區力量、科技手段與制度設計,全力維護黑熊族群的永續,也讓人與黑熊得以安全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