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SOCOM)透露已在 AC-130J「幽靈騎士」武裝砲艇機上完成 AGM-84「魚叉」反艦導彈的裝載測試。「魚叉」的加入不僅將為這款經典砲艇機賦予全新的遠程反艦能力,更標誌著其在適應未來高端衝突,尤其是太平洋區域潛在大規模戰爭中的角色轉型。
根據軍事專蘭《星海之刃》今(12)日的報導,作為美軍特種作戰的空中火力支柱,AC-130J 目前主要裝備 30 毫米自動機砲以及 105 毫米榴彈砲,輔之以通用發射管,通過翼下掛架投放精確制導炸彈與導彈,例如 GBU-39B 小直徑炸彈。

雖然 AC-130J 現有武器已然具備對海目標打擊能力,但依賴目視或者近程傳感器來加以引導。在面對配備了區域防空系統的現代化艦艇編隊時,AC-130J 必須抵近至防空系統射程內才能夠展開攻擊,如此一來在高強度的對抗環境下,其生存難度很高。而「魚叉」導彈的最大射程超過 77 英里(BlockII型),配合增程型號,可讓 AC-130J 在敵方艦載防空火力圈外發動攻擊,顯著提升任務安全性。
此次測試由駐扎在埃格林空軍基地的 SOCOM 第 1 分遣隊為主導,該單位長久以來一直負責 AC-130J 的武器系統開發以及整合。據分遣隊指揮官門羅少校透露,過去一年團隊同步推進了「精確打擊包」測試、「魚叉」裝載以及小型巡航導彈(SCM 射程 400 英里)的整合發射工作。
這些舉措共同指向一個目標,那就是將 AC-130J 從傳統的近距支援平台升級為具備多域遠程打擊能力的空中武器庫,以適應美軍「分佈式海上作戰」和「遠徵前進基地作戰」等新興作戰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魚叉」導彈的適配工作並非一項單獨開展的任務,而是與 AC-130J 的傳感器升級方案緊密結合在了一起。SOCOM 已著手為其整合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AESA),目前正探索採用 F-16 戰機同款的 ANAPG-83「可擴展敏捷波束雷達」(SABR)。該雷達具備合成孔徑成像模式,能提供高解析度海面目標探測與識別能力,解決了遠程反艦作戰中關鍵的「發現瞄準」鏈條問題。
從戰略背景角度來看,此次改裝顯示美軍針對太平洋戰場環境所做出的深刻調整。AC-130 系列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主要是在伊拉克、阿富汗等這樣的低威脅空域執行夜間對地支援任務,它依賴夜幕的掩護降低地面火力威脅。但在西太平洋,面對配備了先進的艦空導彈以及完備預警體系的對手時,傳統戰術難以繼續發揮作用。
「魚叉」賦予的防區外打擊能力使 AC-130J 能夠在島嶼鏈防禦、兩棲作戰支援等場景中對兩棲艦艇、運輸船團等目標實施遠程壓制,甚至配合其他平台執行「分佈式殺傷鏈」任務,通過多域協同擴大打擊範圍。

總體而言,「魚叉」導彈跟 AC-130J 相結合,意味著美軍在特種作戰飛機的定位方面取得了一次重大的進展。這款誕生於越戰的「空中砲艇」,正從近距支援的「戰場清道夫」,逐漸轉變為具備遠程精確打擊能力的多面手。在大國競爭的背景之下,這種「老平台新武器」的改裝思路既延續了平台的成熟度優勢,又通過模塊化的升級快速響應作戰需求。

AGM-84E 魚叉防區外對地攻擊飛彈 。 圖 : 翻攝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