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的「大罷免」行動未如願成功,但引發執政黨民調震盪,緊接著公佈的對等關稅談判暫時落於20%,與越南等國相當,暫時未進入日韓15%梯隊。
大罷免之後,賴清德總統施政滿意度一度下滑5.8個百分點,不贊同者略超過贊同者。同時,中南部颱風豪雨引發嚴重淹水,考驗政府治水應變能力。
然而,危機正是轉機,政府若能盤點災情,以及受到關稅戰影響的產業,推動一系列強化「政治治理韌性」與「國土基礎設施升級」的基礎建設,將有助於強化韌性,建立與地方對話的議題,提升施政滿意度。
一、 分散式電網與儲能:強化能源韌性
從這次的災情來看,許多地區斷電超過七日,且沒有妥善的系統性備援,成為民眾難以承受之苦。倘若是遭遇戰爭,目前的電網系統的脆弱性將更為嚴峻。
結合儲能系統,轉型分散式電網,以是因應極端氣候與提升韌性的必然之舉。目前六都已有交通號誌不斷電系統,以及其他小型儲能的建置案例,應整合經驗擴大推動建置區域微電網,確保遭遇災害時不會有團滅型的斷電情況。
優先在易淹水、中南部、離島及偏遠地區部署微電網示範,作為災難時期備援;修訂法規和調度機制,鼓勵工商業自建儲能參與虛擬電廠,加速配電數位化與智慧調度,提升彈性。
此外,產官學研界都在投入發展AI,在這次風災中看到太陽能版的脆弱性,在沒有確定重啟核電,或是其他替代方案成形之前,儲能是現況最好的被動因應方案。
經濟部已將「建構分散式電網、擴大儲能」納入2050淨零行動計畫,可加速落實。強韌地方電網可降低停電風險,災後快速復電,保障民生產業連續並促進綠能發展和地方就業。
二、 智慧交通安全:數位車牌與智慧阻車系統
近期學區車禍及假車牌問題爆增,近一周被詐騙金額將近18億,其中較能追查到案的大多為車手。若能推動AI科技結合數位車牌,將能更有效追查車手行跡,進而尋找水房或是犯罪集團藏匿地點。
推動數位車牌,結合智慧車阻與其他智慧交通系統,亦能有助於維持學區與住宅區的交通安全,並且減少非法改裝車輛帶來的噪音與危險問題,保障學生安全。
三、 數位孿生技術與資料治理:科學決策與精準治理
IBM將數位孿生定義(Digital Twin)為「實體系統的虛擬映射,利用即時資料促進理解與推理」,透過數位孿生,政府可在重大政策實施前進行「數位演練」。
面對自然災害的不確定性,數位孿生可以物聯網感測技術結合高精度模型,進行災害預測模擬、基礎建設壽命管理,以及城市規劃決策沙盤推演。同時強化資料治理架構,打破部會資料孤島,確保資料共享安全與隱私,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政府決策科學化程度。
四、 民意基礎與國際經驗:策略正當性的支撐
上述政策主張不僅回應當前危機,更符合多數民意期待。美國拜登政府時期,大規模基建計畫獲得58%全國民眾支持,其中包括90%的民主黨與57%的獨立選民,更重要的是在民主與共和兩黨選民中均獲多數贊成。可見,不分黨派,民眾普遍認為政府應投入基礎建設改善民生。
借鑒國際案例,德國則大力推動能源轉型和儲能佈建,成效斐然:截至2024年底全德累計安裝近180萬套住宅電池儲能,當年新增60萬套,儲能總容量達19GWh,年增長近五成。顯示在政策帶動下,民間資源可迅速匯聚投入,形成正向循環。
美國近年頻發的人為駕車攻擊事件促使政府投資公共空間防護,聯邦基建法以專款補助地方裝設防撞柱與安全柵欄,成為提升城市安全的新興基建項目。
英、美等城市也開始建立城市數位孿生模型,用於防災規劃和智慧城市管理,截至2025年預計全球將部署超過500個城市數位孿生。
無論從國內外民意還是成功經驗來看,以強化韌性與民生安全為核心的施政,可迅速回應災民的需求,並且建立根本性的風險管理機制具。投入基礎建設亦能緩和政情,從正面的議題建立朝野對話的空間。
五、 務實重建信心,重塑韌性執政口碑
面對接踵而至的政治風浪與天災挑戰,民進黨需要拿出務實有為的行動才能重振民心。藉由強化能源、交通、水利、數位治理等關鍵領域的韌性,不僅能提高社會對風險的抵抗力,還可創造經濟新動能與就業機會,形塑「安全、永續、進步」的執政形象。
在大罷免後的敏感時刻,主動出擊好過被動回應。面對接踵而來的台美對等關稅議題,有料的建設議題可扭轉媒體與輿論的不利氛圍,同時讓民眾看到「政府想做甚麼,為什麼不能做」,才能有爭取更多的公民認同。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