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官網國情介紹近期調整族群描述,將原稱「漢人」(占總人口96.4%)改為「其餘人口」(96.2%),僅保留原住民族(2.6%)與外來人口(1.2%)的明確分類,引發熱議。前總統府發言人Kolas Yotaka(阿美族)12日在臉書以「『漢人』不是數學題」為題發文表示,此調整源自監察委員Upay Kanasaw(鴻義章)建議,旨在避免「漢族中心論」激化「漢」「番」對立,促進族群平權。然而,國民黨立委批評此舉為「去中化」「去漢化」,甚至「認知作戰」,質疑邏輯不通,將多數人口貶為「其他」。
Kolas指出,稱多數為「佔比最大」忽略400年前原住民族的主體地位,傷害少數族群感情。她強調,改用「其餘人口」是淡化衝突的善意,卻意外引發反彈。她建議採用國際通用的「非原住民」(non-indigenous),相較「原住民」(indigenous),此詞中性、無貶義,且為國民黨立委過去常用,具共識基礎。
她質疑「漢族」定義的合理性,指出中華民國法律從未定義「漢族」,而中國大陸官網稱「漢族」為其主體民族,涵蓋91.6%人口,卻不含台灣數據。Kolas表示,17世紀自福建、廣東移居台灣的「唐山公」後代,與平埔族通婚,是否仍為「漢人」?她認為「漢人」非數學題,不應成政治題,否則後患無窮。
Kolas分享,1945年至2024年,原住民族被強制使用漢名,喪失自我認同長達80年。她學漢語、寫漢字以溝通,仍強調「我不是漢人」,呼籲終結「漢族優越感」。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回應,調整依據戶籍法等法律及監委建議,無政治考量,盼外界勿過度解讀。

行政院官網國情介紹近期調整族群描述,將原稱「漢人」(占總人口96.4%)改為「其餘人口」(96.2%),僅保留原住民族(2.6%)與外來人口(1.2%)的明確分類。 圖:行政院官網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