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進口冷凍豬腳接連驗出微量萊克多巴胺,即使符合國內標準,仍引發部分民眾與地方政府關注。對此,流行病學專家、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委員何美鄉今(8)日表示,食藥署依法將檢驗結果列入統計並放行,呼籲各縣市勿重複檢驗,以免徒增社會動盪與不安,造成更多無謂社會成本。
4月29日自澳洲輸入台灣的22.99公噸冷凍豬腳中,檢出萊克多巴胺含量為0.001ppm首批豬腳,雖未超標,但因為是開放後首批輸台含萊產品引關注。隨後在5月6日,又有2批澳洲進口冷凍豬腳被驗出萊克多巴胺殘留,檢出量同樣符合國內食品安全容許標準。
何美鄉指出,這3批澳洲豬腳分別檢出的萊克多巴胺量,僅為國際人用豬肉最高殘留標準的1/10、1/5及1/3,全部落在安全食用範圍之內。她說明,食藥署一向依規定處理,依法列入統計後即予放行,無隱匿之虞。
針對部分媒體質疑「食藥署不主動揭露肉品流向」,何美鄉直言,這類說法毫無意義,因為在合法放行的數百萬種食品中,政府本就無須逐一公告流向。她指出,這樣的訊息反而會在台灣社會中植入錯誤認知,使部分民眾以為政府在隱瞞所謂「萊豬」,進一步引發對食品安全的不信任。何美鄉進一步說明,目前市面上的豬肉產品依法標示原產地,民眾擁有充分資訊,自行選擇是否購買澳洲豬肉,消費自主權並未被剝奪。
然而,已有縣市首長宣布將加強檢驗豬肉,以「替市民把關」。對此,何美鄉認為,地方政府若自行重啟萊克多巴胺檢驗,無助於提升食安保障,反而可能重演台糖豬肉檢出疑似瘦肉精風波,平白耗費社會資源,製造更多社會動盪與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