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消費者保護協會昨(18)日公布市售30件枸杞果乾送驗,重金屬殘留量均合乎標準,但其中4件殘留量不符合鎘含量標準,2件鉛含量超標。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謝慶堂在高雄澄清,台灣消保協會誤導民眾,用錯檢驗比對標準,讓真相走樣,強調聯合會全體會員一向嚴格遵循政府法規,販售產品均符合食品衛生安全標準,未來亦將持續推動並加強自主檢驗,以更高標準守護消費者的食安。

謝慶堂指出,消保協會報導中引用的檢驗標準是「鮮果」,但實際檢測的樣品是「乾燥後的枸杞果乾」。果乾因水分流失,重量減少,重金屬濃度自然「看起來」變高,若用鮮果標準去比對乾果數據,本來就會產生「假性超標」;若未針對枸杞乾果訂出專屬標準,正確做法應該是依「乾製品專屬標準」或將檢測數據換算回「鮮果含量」後再比對。

持續更新:臉書、IG購物群組成詐騙溫床!51人遭詐騙逾250萬

謝慶堂提到,消費者保護協會「全數驗出重金屬」的說法誤導,土壤與灌溉水源中天然就含有鉛、鎘、砷、汞、銅、鋅等元素,作物在生長過程中會吸收水分與養分,因此也會連帶吸收少量重金屬,即便沒有工業污染,農產品中也常會檢測到微量重金屬。然而「檢出」不等於「超標」,幾乎所有農產品、藥材都可能檢出微量重金屬。

謝慶堂認為,該報導一開始用「全驗出重金屬」製造危險印象,但後面又說「只有4件超標」,前後自相矛盾,容易誤導讀者,更重要的是,報導仍然是用鮮果標準來檢驗乾果,本質上就是錯誤的比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