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和其相關勢力持續散佈「疑美論」,對台美關係造成負面影響。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警告,「疑美論」正逐漸在台灣深化,如果放任擴散,可能損及美國利益及印太盟友對美國的信任,也讓中國趁隙說服台灣民眾「統一或許是最佳或唯一選項」。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18日刊出葛來儀及實習生藍立雅共同發表的「台灣對美國日增的不信任」文章寫道,台灣民眾對美國的好感度正在下滑。美國前總統拜登(Joe Biden)政府在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選擇不派兵馳援,一度引發外界懷疑美國的可靠性。

精選報導:台商再創奇蹟機會來了!謝金河:接下來台灣會誕生很多美國概念股

文章提到,如今在台灣民眾憂心台積電擴大在美生產設施,將削弱台灣戰略重要性,甚至可能增加中國攻台的風險下,這種情緒捲土重來,且正在蔓延。台灣民眾對美國的負面情緒和不信任感日益加深,民眾對美國在台海衝突中提供支持的信心也下降。許多台灣民眾認為,美國不值得信任,如果台海爆發戰爭,美國不太可能或絕對不會介入。

葛來儀及藍立雅指出,川普對台徵收對等關稅可能是美國形象受損的主要原因。外界普遍認為,川普政府施壓台積電在美國設立6家晶圓廠,意在損害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生產領域的主導地位,這也有損美國聲譽。大多數台灣民眾認為,台積電在美國生產先進晶片的決定,削弱保護台灣免受中國攻擊的「矽盾」。

文章示警,如果台灣民意轉變持續甚至惡化,可能會損害美國利益。日益加劇的不安情緒可能導致對未來失望,這為中國提供推進長期戰略的機會,也就是說服台灣民眾,最好的、甚至唯一的選擇,就是依北京的條件統一。這種沮喪情緒也可能促使中國採取更具風險的行動來強行統一,例如挑戰台灣對附近海域的管轄權、實施封鎖或奪取離島等。

此外,澳洲、日本及菲律賓等美國在印太的夥伴密切關注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可靠性,並視為衡量美國是否會信守承諾的指標。如果台灣大眾對美國失去信心,這些盟友可能會懷疑美國是否守諾。文章呼籲,美中談判不應導致危及台灣安全或繁榮的結果,應明確表示台灣對美國至關重要,例如透過總統發表高調演說,爭取美國民眾支持在台灣遭受攻擊時保衛台灣。

葛來儀及藍立雅也建議美方,批准並確保及時交付不對稱武器,並為台灣總統過境提供便利,而非設限,這將緩解台灣民眾對中共外交孤立行動的憂慮。此外,在台灣總統過境的議題上,美國官方長久以來秉持「安全、舒適、便利與尊嚴」原則,應依慣例執行。美方也應持續派國會代表團訪台,重申美國對台灣民主、繁榮和安全的承諾。